【反思COVID-19五周年】最早有警覺的華人 卻成為歧視誣衊的目標

【星島綜合報道】還記得嗎?5年前的此時,也正值農曆新年期間,但氣氛大不相同,沒有熱鬧喧天,因為當時加拿大華人已經開始戴著口罩、不願到公眾場所人擠人。
加通社報道,住在卑詩省高貴林港的吳莉莉(Lili Wu,音譯)回憶,當時每次到公共場所時,她和家人都「全副武裝」— 口罩、消毒劑、防護眼鏡和手套備妥妥。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3 月才宣布新冠病毒為全球大流行,也才令大多數加拿大人才開始了解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
但加拿大華人社區卻很早就開始緊張了,因為中國武漢是2020年初、也就是農曆新年期間開始爆發疫慶。
吳莉莉說:「當我看到中國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可怕消息時,我也讓孩子關注。然後我們一起採取了防護措施......我是加拿大第一批戴口罩的人之一。」
距離疫情正式爆發已過去近 5 年,加拿大華裔正在反思他們早期的預防措施是如何遭遇困惑、嘲笑和敵意的。當時被笑話的舉措,包括戴口罩和避開人群,最終被認為是關鍵策略。
「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多倫多西奈山醫院和大學健康網絡的醫學微生物學家和傳染病醫生普塔寧 (Susan Poutanen) 說:「我們學到很多事情,在疫情開始之前,我們並沒有像現在這樣使用口罩,後來我們認識到口罩幫助人們的能力,而且我們知道不僅要關注有症狀人群,還要關注無症狀人群以及無症狀傳播的可能性。」
居住在高貴林的音樂製作人謝金 (Kim Hsieh,音譯) 回憶說,在卑詩省實施口罩強制令之前,她帶著自己嬰幼兒年紀的孩子戴著口罩去買東西。
但另一位購物者的反應深深印在了她的記憶中。「她從我身邊走過,說:『我不敢相信你讓小孩戴口罩。身為父母,你也太糟糕了吧。」
謝金說:「當時,我很想對她大喊,『管好你自己的事』。但我沒有。我只是禮貌地走開並在 Facebook 上發洩。」

2020 年 1 月農曆新年前後,華人社區的人們紛紛宅在家,而通常這個時候餐館都會爆滿,導致大溫許多中餐館的生意急劇下滑。
低陸平原地區的一些新年慶祝活動被取消,其他慶祝活動規模縮小或參與人數稀少。
加拿大三級政府的官員於 2 月對此作出回應,試圖鼓勵人們到餐館進行社交,並表示中餐館空置的原因是人們對 COVID-19 的錯誤信息使這些場所蒙上了污名。
素里居民張先生(Steele Zhang)將加拿大當時的一些反應描述為「奇怪的」,並表示他不明白為什麼除了華人社區之外,似乎很少有人認真對待這種病毒的威脅。
張先生說:「別人看著我們不只是覺得我們很奇怪,也感受到這些目光背後的一些敵意,因為相信病毒來自(中國),而我們來自那裡,所以肯定會存在緊張氣氛。」
溫哥華警方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針對東亞裔的仇恨犯罪事件激增 700%以上,從 12 宗增加到 98 宗。
卑詩大學歷史學教授余全毅 (Henry Yu) 表示,在 2019 年在討論房價和外國買家問題時,華人已經被貼上標籤,病毒來自中國的消息加劇了敵意。
「『威脅來自中國。』是最初的反應,儘管中國人實際上是最先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我們做了正確的事。」
疫情爆發後,數據表明,華人社區的謹慎態度已經取得成效,尤其是卑詩省列治文市。
根據 2021 年人口普查,該市 54% 的人口為華裔,是北美華人密度最高的城市。
2022 年 7 月省府發布的 COVID-19 病例分佈報告顯示,列治文的感染率是低陸平原地區最低的,還不到附近素里的一半。
普塔寧回憶,加拿大衛生官員最初建議健康、無症狀的人不要戴口罩。這與中國和香港衛生官員的說法相違背。「部分原因是,人們認為症狀性傳播是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但情況發生了變化。毫無疑問,後來證實口罩規定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回想起 5 年前遭受的歧視冷眼,吳莉莉仍感到難過。「就像昨天發生的一樣,我記得當時我戴著口罩和手套走進一家雜貨店時,有些購物者還對我翻白眼。」
她說華人的意識和行動使整個社區受益。「如果回到 5 年前,我仍然會做同樣的事情,我相信我們做了正確的事情。」
加通社圖片
v01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