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陪伴師成火紅行業 他們做甚麼?時薪賺多少?

【星島綜合報道】聽過陪伴師這個行業嗎?當今社會節奏緊湊,但許多人卻感到更空虛,而在中國火熱的行業 - 陪伴產業,已經延燒到加拿大,海外華人圈的社交媒體上常見「出租自己」「陪伴服務」的廣告。
不要誤會,這和情色產業一點都沒有關係,純粹是希望找到一個人幫助生活所需或分享心情點滴。
加通社報道,安省金斯頓居民葛蓓葭 (Beijia Ge) 在社交媒體上用中文發文:「如果你生日時隻身一人,但希望有人為你唱生日歌或拍照,我可以作伴。如果你生病了,需要陪伴,我會在你身旁。」
在小紅書上,不時可見類似的「租友服務」廣告,在溫哥華、卡加利和多倫多等城市特別受歡迎。
社會學家和其他專家認為,這種在某種程度上的補償現象是一些新移民的隔離感而興起。
38 歲的葛蓓葭大約每小時向客戶收取 20 元費用,多數就是陪伴一個人說說話、做點生活瑣事。「其中一位學生感到很無助,她的父母強迫她讀了她不喜歡的專業,她在學校表現不好,她害怕讓父母知道她陷入了困境。」
她說,有時候與客戶的談話會讓她也變得情緒化。
卡加利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倩 (Qian Liu,音譯) 表示,陪伴經濟在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新興趨勢,它與城市中的孤立、孤獨以及東亞社會對心理健康的社會污名化有關。
劉表示,中國移民「嚴重依賴」中文社交媒體獲取訊息,因此同樣的社會現象在華人社區出現並不奇怪。
有些人尋找這種服務可能是「與社區聯繫的一種方式」。
巴黎美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高志鵬 (Zed Zhipeng Gao,音譯) 表示,大多數使用陪伴服務的人都是新移民,他們在加拿大沒有形成社交網絡,語言或文化障礙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困難。
在多倫多生活了 2 年、在溫哥華生活了 12 年的高志鵬說,在亞洲文化中,尋求心理諮商健康容易遭到異樣眼光。

37 歲的胡女士 (Carolina Hu) 是卑詩省列治文市居民 ,她的收費是每小時 40 元,因為這包括開車帶著一些新移民探索城市。「許多新移民對他們的社區很陌生,但和他們一起在他們的社區散步、和他們分享我的移民之旅,可以給他們帶來歸屬感和舒適感。」
自己也育有兒子的胡女士很喜歡這份工作,因為時間很有彈性。她說,新移民有時候很難向與家鄉的老朋友分享他們的掙扎,因為對方很難感同身受。
劉倩表示,這是有償陪伴的另一個吸引力因素 — 有些移民不願向原居國的家人和朋友抱怨,但與社交圈外的人分享秘密和掙扎,比較沒有負擔。「從本質上來說,這可能是為了面子。換句話說,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更信任陌生人而不信任親密的朋友和家人。」
24 歲的李大衛 (David Li,音譯) 則是陪伴業界的新手。
「個人介紹:我是獅子座男,身高 5 英尺 10 英寸,體重 85公斤。」他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中強調自己持有野外領隊徒步證書,走過卑詩省許多山徑勝地。
李大衛有一份全職工作,兼職做陪伴工作,希望推廣徒步帶來的心理健康,希望幫助那些有點情緒化和孤單的人。
當然,陪伴經濟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最大的考量是安全。葛北嘉和胡女士都說,基於安全考量,她們只接受女性或家庭客戶。
李大衛說,很多「騙子」都透過他的廣告找到了他。
一位接受加通社採訪的人談到了他們的陪伴服務,但拒絕透露姓名,因為擔心收入被加拿大稅務局標記。
專家則稱,靠著陪伴服務無法解決社會孤獨問題,理想情況下,政府應該為移民提供更多的支持項目。
葛蓓葭說,很喜歡陪伴老年人。「我曾陪一些老人去看牙醫,因為他們的孩子很忙,而老人又說不會英語。」
葛蓓葭說,老年人有時候是希望有人聆聽他們的生活故事,或是鄰里八卦。
自從 3 月開始這項服務工作以來,她已經和陌生人有償陪伴了數百個小時。但很快她將暫停業務回到中國,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她 83 歲的祖母。「對我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我的祖母,現在我花時間陪伴她。」
v01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