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女狂吃1种蛋白质 血脂胆固醇超标 肾衰竭风险恐高40%
饮食不当,小心伤肾!一名46岁女子为了减肥,狂吃1种蛋白质食物,导致血脂及尿酸超标。有研究指出,这种食物蛋白质若吃过量,肾功能受损风险恐增40%,引发肾衰竭。
狂吃1种蛋白质食物 恐致肾衰竭
减重医生萧捷健在其Facebook专页指,该名46岁女子在减肥期间,为摄取蛋白质,狂吃红肉,尤其是牛扒。结果,体重不但没有下降,甚至引发胆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过高的情况,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他指出,2016年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刊登的一份研究,分析“红肉摄取与末期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追踪了63,257名45至74 岁的中国成年人,结果发现,多吃红肉的人士,肾功能恶化的风险比少吃红肉的人高出40%,随时有引发肾衰竭的风险。
【同场加映】慢性肾衰竭5大阶段+成因+高危一族
改吃1种蛋白质 逆转肾功能
萧医生表示,摄取蛋白质固然重要,但必须选对蛋白质来源,避免让红肉伤害肾脏健康。因此,他建议该女子把红肉换成豆腐等植物性蛋白。约一个多月后,该女子成功由87.2kg减至81.7kg,体重下降约6kg。减磅幅度虽然不算明显,但该女子的肾功能和高尿酸问题均获改善,而胆固醇、三酸甘油脂水平也降回正常值,整体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也下降。
一个多月后,该女子肾功能改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水平也下降。(图片获“减重医师 萧捷健”授权转载)
初期肾病/慢性肾衰竭症状
根据香港卫生署资料,基于肾脏结构上的损坏迹象和肾功能下降的程度,慢性肾病可分为5期:由维持90%或以上肾功能的轻度损坏(第1期),至肾功能低于15%的全面衰竭(第5期)。
严重的慢性肾病会导致贫血、矿物质和骨骼异常及骨折。末期肾病则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慢性肾病亦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死亡风险增加有密切关连 。
肾病及慢性肾衰竭初期征状
香港医管局指,初期的肾病及慢性肾衰竭征状并不明显。常见症状如下:
- 小便带血 / 茶色尿(血尿)
- 小便带泡沫(蛋白尿)
- 小便混浊(尿感染)
- 小便赤痛、频密
- 小便感困难、不畅顺
- 小便排出小沙石
- 多尿、尿量减少、夜尿
- 腰腹疼痛
- 足踝或眼皮浮肿
- 血压高
医管局指,若肾功能降至肾功能衰竭阶段(即少于正常机能的25%),则有机会出现尿毒症征状:
- 夜尿、尿量减少
-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疲倦、脸色苍白 (贫血)
- 皮肤痕痒
- 高血压
- 气喘
- 水肿(足踝或眼皮浮肿)
- 神智不清、抽搐、昏迷
每日要吃多少蛋白质?
到底每人每天要吃多少蛋白质才足够?根据香港卫生署资料,蛋白质有助身体组织的生长及复元,更是制造荷尔蒙以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物质,而每1克的蛋白质可提供大约4 kcal的能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建议,健康人士每天的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占总能量摄取量的10%至15%。
蛋白质分2大类
动物蛋白质
- 动物蛋白质包含所有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因此被视为“完全蛋白质”。
- 例子:肉类、家禽、鱼类、鸡蛋和牛奶
植物蛋白质
- 植物蛋白质,除了大豆以外都属“不完全蛋白质”,通常都缺少1种或多种的必需氨基酸。进食不同的植物食品,才可以提供足够的必需氨基酸。
- 例子:豆类、谷类食物、果仁和干豆
如何有效摄取优质蛋白质?
若想吸收最多蛋白质,可以怎样做?香港卫生署有以下建议:
- 经常选择干豆作为主餐的一部分,并用少量的油煮食。尽管干豆类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素食者也应该吃多种植物食品,以确保摄取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 少吃牛肉、猪肉等红肉和加工肉类
- 当心附带于肉类中的饱和脂肪
- 选择瘦肉、蛋、鱼、及去皮的禽肉
- 应在准备菜肴时和在进食前,去除肉类中所有可见的脂肪
- 使用低脂的烹调方法,如蒸、煮、煨、炖、烤、焗和烧,以取代煎炸肉食
- 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干酪、乳酪和其它乳制品
卫生署又提醒,缺乏蛋白质可严重损害健康,导致生长迟缓、肌肉质量流失、免疫力下降、水肿、心脏及呼吸系统功能减弱,甚至死亡。
T10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