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選舉期間公共討論中的修辭

【吉米言法】卑詩省將在2024年10月中旬迎來省選,美國的大選則會發生在同年的11月初,爾加拿大的聯邦大選也隨著自由黨和新民主黨合作協議的撕破爾變得隨時可能發生(儘管更大比例會發生在2025年的上半年)。
面對著海量的混雜信息,高熵的環境,選民如何學習熟練分辨真實,錯誤以及虛假信息大約是思辨的結果(Dialectic),爾選民如何被選舉時期的辯論,口號,以及政綱說服則更多屬於修辭(Rhetoric)的範疇。如果政治黨派或人物只關心公眾情緒,並對情緒對真相的碾壓而沾沾自喜時,那麼這種噪音不僅損失了真相,還會降低了自己的可信度。
通過參考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老師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我們了解到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繼承了其師柏拉圖(Plato)關於「辯證是為了揭示真相,爾修辭則更多關注說服力」的論述。
在此基礎上,亞里斯多德進而表示修辭是辨識說服的能力,爾說服的手段(pisteis)可分為三種:1) 說話者的可信度 (êthos) ,2)聽眾的情緒狀態(pathos),以及3)證明或看似證明什麼是真實的(logos)。
在面對大眾的演講時,亞里斯多德指出,即使演講者對主題有最準確的了解,也不可能來教導聽眾。因此在針對公眾受眾的修辭論述時,論述者應該站在被特定受眾接受或確信的前提假設下,而不是以傳達和建立知識為目標的方法來展開。此時,公眾的情緒狀態被片面地當做了說服力的主要表現。
亞里斯多德筆下的情緒包括,憤怒,溫和, 愛或友愛,仇恨,恐懼和自信,羞恥和無恥,感恩,憐憫,憤慨,嫉妒,野心等。然而今天左右野心勃勃政客的政治論述更多集中在憤怒,仇恨,恐懼,無恥,以及嫉妒等負面情緒的製造。
正如馬斯克說「推特要成為互聯網的市民廣場」,大約社交媒體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不可取代的市民大會(Town Hall)。如果我們將政黨平台的政綱看作是具有嚴肅性(儘管帶有偏見)的真實論述(logos),那政客以及候選人同公眾之間的公民討論(Civic Discourse)就成為了說服手段的可信度以及情緒狀態。
如果我們把媒體都看作一座座的劇場,為了確保受眾獲得最良好音質,經典的聲學設計就會選用橢圓形的劇場來確保聲音從舞台傳遞到觀眾的距離和等於定長。但是當觀眾的情緒端被推高時,舞台的聲音就會變小,甚至被完全淹滅。相對而言,這就好比觀眾和舞台的距離越拉越遠,貌似我們在二維平面上的公共討論空間因為距離疏遠爾變大了,隨著橢圓離心率的增大,我們公民討論的天花板降低了,高度被壓扁了。
喧囂的情緒不是說服力的全部,如果要將政治文宣或政治人物敘述的說服力最大化,那麼政治的修辭就需要平衡在真實性和公眾情緒狀態的中間,做到公眾對參與真實性的探討保持熱情,同時又讓政治人物的可信度在真相與積極的情緒中穩步增高。
撰文:吉米言 (卑詩公益法律服務社團 Access Pro Bono Society of BC 法律義診服務總管及資訊官)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