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遇“假手足”  加国“家长”不言弃

■在本地的“家长”及来自香港寻求庇护的“小朋友”。 受访者提供 ■在本地的“家长”及来自香港寻求庇护的“小朋友”。 受访者提供

对加拿大本地华裔社群而言,“香港难民”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接待?如何支援?如何辨别“真手足”?一时间都成了切身的问题。有接应并照顾来自香港“手足”的“家长”向《星岛日报》记者透露,曾接待过一些疑似“假手足”,花了钱和时间是次要,最怕是令行动出现岔子,令支持者失望,更令一些真正需要庇护的难民得不到适切的支援。

基于人身安全理由,本报同意不公开受访者姓名,使用化名。 家长G表示,去年11月初带同在本地收集的款项往香港,准备支援当地的抗争运动。但当时港警已大肆行动,经常在街头施放催泪弹,募款街站已不多见。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一位自称在“831袭击事件”被拘捕后成功“踢保”的抗争者。对方声称属于一个支援年青手足的“家长联盟”,遂把约一万元港币交给对方,用作照顾有需要的手足。但对方在取得款项后一直失联,资金的流向也不清楚。

“其实真系讲个‘信’字”

家长G续道,更耐人寻味的是,该抗争者在不足一个月后,于12月8日已来到温哥华,并且带同了家小,与本地一个亲戚同住,并声称将向加拿大政府作出难民申请。

虽然感到有可疑之处,但家长G说,“其实真系讲个‘信’字”。因此本地的支持者继续为对方提供各方面的支援,包括金钱和日常生活物资。
不过,在相处的过程中越来越发觉不对劲。家长G指出,“对方一方面声称自己身无分文,但却毫不吝啬地花费支持者的金钱和物资,而且经常以支持香港手足的名义,提出资金方面的要求”。

到了今年3月初,对方在毫无预警下从香港带来了两位“小朋友”(需要接应的抗争者),以旅游身份到本地,其中一位更是未成年人士。
本地支持者马上提供援助,包括为两人寻找“家长”、住宿,以及供应生活基本所需。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一些问题,“其中一位小朋友经常有金钱方面的要求,20天内9次向‘家长’要钱”,理由包括要买最新手机和健身会会籍等。

正当支持者商讨要如何处理时,两个“小朋友”在不足一个月后,在没有正式通知的情况下,已前后脚返回香港。

另一位家长J也称有类似的经历。“我为一位刚从香港来的小朋友买了旅游保险,但几日后那人就飞返香港了”。后来得悉那人在香港已找到工作,“现在回看,她根本就不像遭到压迫的抗争者,行动也很自由,不似遇到危险”。

自去年11月开始,在本地的示威活动中帮手摆街站的家长T表示,一开始主要是在街站认识到城中其他支持香港抗争运动的支持者,以及声称来自香港的手足。每次认识到来自香港寻求庇护的人士,心里都火热起来,希望提供帮助。“如何分辨真假?其实都是𠮶句,讲个信字”。 她承认,一些疑似“假手足”的消息,令她难免多了一重戒心。 不过,3位家长都表示,这些事件并没有打击他们支持香港抗争活动,反而更积极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支援有需要的手足。

家长G指出,不认为提出要小心有人混水摸鱼,会对支援行动造成打击。大家总结经验,把资源用在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更能帮助运动的推进,对本地华人社群有更正面的果效。 他们表示,综合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理出几个原则。

第一,不要把太多的金钱直接交给“小朋友”。支援生活所需后,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如果获得了工作权的,就给他们介绍工作,协助他们学习做一个新移民;第二,清楚记录资金和物资的支付和流向;第三,建立“家长”网络,免得有人在不同地方索取资源,甚至可以跟香港的“起底组”联系,确认一些声称是抗争者的身份。

星岛温哥华记者廖长仁

---------------------------------------------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即读【新移民专栏】:新移民第一身经验,与你分享当下年轻移民生活日常大小事,即读“新移民专栏”。

>>>下载【星岛新闻(加拿大版) 】App,随时看到最新最快新闻: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

>>>订阅【加拿大星岛网电邮快讯】,每天可收到最快新闻资讯电邮:
https://www.singtao.ca/subscribe/singtao.php

>>>立即关注加拿大星岛新闻网TG Channel,让加国新闻无遗漏全天候向你推送:
https://t.me/singtaoca

>>>订阅CCUE YouTube 频道,查看更多吃喝玩乐、生活资讯影片。
点击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闻及生活资讯
share to wechat

都市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