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未必真減價 競爭局警告「假優惠」陷阱
【星島綜合報道】電郵與個人化廣告鋪天蓋地、倒數時鐘催促下單、聲稱「只剩最後庫存」的急迫提示,黑色星期五與網購星期一的促銷話術年年如是,但不少所謂「筍價」其實並非真正減價。
加拿大競爭局罕有向本地及海外商戶發出警告,指「隱藏收費、虛假折扣與假稀缺」均屬違法,提醒零售商切勿利用誤導手法招徠買家。
競爭局在周二(25日)公布聲明,直指「以編造『原價』製造折扣」屬非法行為。所謂「慣常售價」(ordinary selling price)詐騙,是指商戶在大促前先行抬高標價,再以虛高「原價」減價,營造「史上低價」的錯覺。競爭局表示,每年接獲約4,500宗有關誤導性銷售的投訴,其中涉「虛報原價」的個案正顯著上升。
一項於今年11月發表、由Consumers' Checkbook進行的研究亦指出,25家大型零售商中,普遍存在誤導性減價聲稱;被點名的包括Bass Pro Shops、Home Depot及Michaels。其中Michaels回應稱一向遵守加拿大法規並致力為顧客提供價值,其餘兩方未即時回覆。
多倫多執業、專責廣告與消費者保障的律師Candice Kloes指出,「慣常售價」的認定並非商戶自行定義,必須符合嚴格門檻:商品須在推出期間至少一半時間以該價或更高售出,或以該價或更高售出至少一半數量,才可標示為「原價」。違反者最高可被罰首宗1,000萬元、再犯1,500萬元,並須作出賠償。
去年11月,競爭局亦就傢具零售商Leon’s及其子公司The Brick涉嫌以虛高「原價」與製造假緊迫感展開調查,案件至今仍在審理中,雙方表示暫無最新進展。
Queen’s University市場學教授Tandy Thomas稱,「庫存告急」與倒數計時正是利用消費者的「錯失恐懼」(FOMO),容易觸發衝動消費;而動態定價按供求與競爭對手實時調整價格,更令「緊迫感」看似真實。
York University Schulich商學院教授Grant Packard補充,法例不容許商戶僅因某客戶「願付更高」而向其收更高價格,但可向「群組」提供不同優惠,只要不涉及性別、族裔或收入等受保障特徵。
專家建議,消費者此刻最重要是「備好清單、設定預算、先行比價」,避免被促銷節奏牽著鼻子走。
若需核實是否真折扣,可利用CamelCamelCamel等價格追蹤工具,檢視商品過往走勢,分辨黑五「劈價」是否名副其實。競爭局亦呼籲,發現誤導宣傳或假急迫訊號,應透過網上平台舉報,強調「提高警覺、查證主張,才能杜絕不良銷售文化」。
(圖:資料圖片)T08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