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專訪】安省大專院校支援職員罷工第五周:資源寒冬下的最後一搏

【星島記者王婷報道】十月伊始,多倫多氣溫驟降,夜間一度跌至 1 度,環境部亦發出霜凍警告。在秋葉遍地、寒風漸起之際,安大略省一群大專院校支援職員的罷工行動已進入第五個星期。他們力爭的是不被恣意裁員,避免職位被院校隨意撤銷。然而,他們面對的,卻是安省大專院校資源步入蕭蕭寒冬的嚴峻局面。由於省府教育資助不足、學費長期凍結,加上聯邦移民政策收緊令國際學生銳減,院校賴以維持的收入出現斷崖式下滑。目前安省大專院校據報已至少關閉 600 個項目,裁減逾八千名員工,而合併與關閉校區的舉措仍陸續有來。在時局的轉折點上,這群站在罷工前線的員工,正在竭力作最後一搏。他們的命運,牽動著安省大專院校及學生們的前景。
工會「善意」遭冷待 院校方疑借力「架空」崗位
2025 年 8 月中旬,代表安省 24 間大專院校職員的安省公共服務僱員工會(OPSEU)舉行電子投票,逾萬名全職支援職員會員以 77.3% 的票數(8099票)通過了罷工授權。工會主席當時形容結果「具歷史意義」。而代表雇主一方的安省院校僱主委員會(CEC)則警告,工會在薪酬與工作保障等方面的訴求,將令院校每年增加超過 9 億元的成本,批評「工會的要求極為過份」。截至2025年初,24間大專院校共有約45萬名學生。OPSEU工會代表約5.5萬名大專院校教職員及支援職員,其中全職支援職員約1萬名。
工會對工作保障的訴求源自一年來罕見的院校裁員潮。院校僱主委員會CEC行政總裁Graham Lloyd今年初指出,由於聯邦政府削減國際學生名額(該群學生繳納遠高於本地生的學費)以及省級撥款有限,院校正面臨17億加元的虧損。於2025年7月回應裁員時,他承認近1萬名職員被裁員,這約佔6萬名員工總數的17%。惟他評論指,「這當然不幸,但與學生入學人數減少45%比較而言,不成比例。」

OPSEU工會於2025年7月的通訊中指出,統計19所院校裁員人數逾八千人。
2025年9 月 1 日起,安省全職支援職員與院校方為期三年的集體合同已屆滿,有待新一輪談判再續合同。工會曾經要求「合約期三年內暫緩關閉校區及停止裁員」,惟院校方表明該二項訴求「不切實際」。院方批評:「在院校收生人數與收入銳減高達五成之際,工會(OPSEU)卻堅持提出財政上絕無可能的訴求。」院校方亦強調,校方已向職員提供了多項改善條件,包括每年加薪2%、增加待命及輪班津貼,以及提升遣散費和家庭暴力與性暴力有薪假別等。
截至 9 月上旬,工會與雇主就集體合同的多輪協商仍未有定案;9 月 11 日,安省大專院校支援職員啟動合法罷工,糾察線隨之運作。工會成員在多間院校展開有限度罷工。在聖力嘉學院(Seneca College)糾察線參與罷工的資深學生服務職員王小姐接受《星島新聞網》採訪時透露,罷工初期,工會的立場傾向克制行動、釋出善意,「希望院校看到我們支援職員的價值」,冀藉罷工促成談判,而非對學生造成過分阻礙。
王小姐指,工會行動初期僅將學生及職員進入學院的時間延後,或暫停個別服務。未料,學院方似乎將工會的「善意」解讀為「學校覺得沒有你們(支援員工)我們也 OK」,並轉而使用管理層、兼職或外判員工「代工」來維持部分服務。持續的罷工未能對校方運作構成實質阻礙,反令工會耗用罷工基金面臨壓力。

安省省府調解員曾在 9 月 29 日主持為期三日的談判,但工會通告稱「毫無實質進展」。工會認為核心爭拗點仍環繞在就業保障等條款。而院校方面對此拒作讓步,反指工會起初提的兩大訴求——不要裁員,不要合併或關閉學校——為「毒丸條款」(poison pills)。正是在這段集體合同的空窗期,學院方開始採取一系列重大行動,例如巴里市的喬治亞學院(Georgian College)已宣佈將於2026年關閉奥里利亚Orillia 及 莫斯科嘉Muskoka/Bracebridge 的兩個校區,並已將科林伍德Collingwood校區所有項目暫停。京士頓的聖羅倫斯學院(St. Lawrence College)已裁減逾百名支援人員及管理層,並關閉 Brockville 及 Cornwall 校區圖書館,以自助書籍售賣機取代技術員服務。
罷工期間,工會期盼的就業保障未獲認可,反見院方趁勢重組與裁員。情勢可能比工會可想象者更為嚴重。受訪的王小姐亦擔心,校方正藉此機會在各部門進行評估,「評估一個員工的缺失對學院有多大的影響,我們到底需不需要他回來」。她悲觀預計,未來或會有「更多更多的職位流失」。
工會轉守為攻 升級行動癱瘓校園
為應對校方的強硬姿態,踏入十月之後,工會開始採取「擴大集會」的行動,以爭取更多關注和公眾理解。工會分別在漢伯學院(Humber College)北校區和百年學院(Centennial College)Progressive 校區舉行集會,大批職員聚集校門舉牌抗議。10 月 7 日,康尼斯托加學院(Conestoga College)校方上午發佈「緊急通知」,指由於將有「大規模糾察」,滑鐵盧 Doon 校區當天課程與活動全部暫停。10 月 9 日,百年學院指因罷工升級,線下課程臨時改為線上教學;同日,多倫多公車局TTC 公告指134 Progress 線路將繞行學院巴士總站以避開人潮。自十月起,莫哈克學院(Mohawk,Fennell 校區)及 聖克萊爾學院(St. Clair,Windsor South 校區)亦公告課程與活動取消,員工居家辦公。
不同受訪者亦對《星島》提及,部分學校的畢業典禮因此被迫延期;協助有特殊需要學生的服務亦無人處理;校園內的維護工作停滯,連打印機都無人維修;需要從事飛行培訓的學生當前只能在模擬器內訓練,無法進入真實的飛機練習;由於實驗室的助教罷工,部分實驗課亦被迫取消或推遲。
種種跡象顯示,罷工已影響到關鍵的學術支援、實作培訓與行政服務,令學生的學習與畢業進度受損。

港人準移民受累 有學生獲教師率領支持
支援職員王小姐對《星島》坦言,受影響的學生反應不一,有人不解,亦有人明言支持。
一名來自香港的受訪者陳小姐 ,現時身兼喬治布朗學院(George Brown College)的支援職員和聖力嘉學院(Seneca College)的學生身份。她對《星島》表示,由於支援職員罷工,她無法及時取得成績單(final transcript),以致無法向大學遞交完整的博士學位申請資料。她強調,博士申請要求所有文件必須齊備,任何遺漏或延遲都可能導致申請不被審閱。雖然罷工影響了她的學業進程,但陳小姐指,她對同事的行動表示理解和支持,並認為他們「並沒有阻止我」,因為她理解罷工原委。陳小姐亦提及一名香港同事,因罷工導致他無法從人力資源部獲得證明工作時數的《僱傭信》(Employment Letter),結果他目前仍在等待罷工結束,無法即時申請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
儘管面臨不便,許多學生仍對罷工表示支持。陳小姐指出,不少學生積極致信聲援,甚至有「公平與社會正義學系」的教師帶領學生親身到糾察線,讓學生了解罷工的意義。陳小姐指,自己感受到團結,認為當工會呼籲所有員工家屬和學生參與時,許多人都願意站出來表達支持。
陳小姐同時亦透露,在缺乏支援職員的情況下,多項校內服務與行政流程實際近乎停頓,院方卻輕描淡寫。目前院方以管理層及外判兼職維繫個別服務。王小姐分析,管理層「落手做」支援工種,將導致支援職位再度被邊緣化;而管理層非工會成員,其保障更為有限。
面對校方對「不要裁員,不要合併或關閉學校」訴求之強硬拒絕,工會撤回這兩大訴求,並轉而提出兩項新的核心要求:一是「不得合約外判」(no contracting out),二是「管理層不得從事支援人員的工作」(no managers doing support staff's work)。然而,院校雇主委員會再次採取強硬姿態,表明無法接受這兩項要求,令談判陷入僵局。

院校方拋「保障」方案 仍拒絕讓步「核心兩不可」
針對工會新提出的兩項核心要求,院校雇主委員會於 9 月 28 日發出 M12 整體提案 ,試圖以「有限的保障」來換取「全面的運作彈性」。
該方案涵蓋薪酬、福利、津貼、休假結轉、家暴與性暴力假別、及「因技術革新導致裁員」的緩衝機制,並在外判附錄中加入了職員回任與培訓安排。提案強調,在「工作保障」方面,將微調受影響被裁員員工之回任權利,並新增「因技術革新導致裁員條款」以提前告知工會與協商;並將於入職導覽時給工會以 15 分鐘簡介。
所謂「因技術革新導致裁員條款」,旨在處理因院方引入新設備或工藝而導致員工職位被取代之問題。根據提案,學院必須在技術變革生效前至少 90 個日曆日,向工會和就業穩定委員會(ESC)提供技術革新之描述及受影響員工的大概人數。ESC 隨後將召開會議,討論減少不利影響的措施 ,包括為受影響員工提供發展機會、調派至其他職位的可能性,或協助轉變職業。委員會可邀請外部人士協助審查 ,並就解決方案提出建議。
而就「外判」條款,院方稱原則上,若員工完成試用期,「不會因直接外包而被解雇」。若承包方提供「近似條件」,員工可選擇赴任。留職外出年限由 1 年延長至 24 個月;期間仍可利用技能提升與學習資源;員工返校須提前 90 天書面告知,學院將覓合適職位。
院方致函時,亦有肯定工會已撤回「不關閉校園和不裁員」訴求,指出己方已在工資、待命薪酬、喪假及合約外判等領域提供「額外改進」。然而,院方對工會隨後提出的 U23 提案,即涵蓋兩大訴求「禁止合約外判」以及「限制管理層從事支援工作」深表不滿 。院方更批評,工會將完成其中至少一項訴求設為達成全面協議的「先決條件」,惟工會的新提案比早前之版本「更具限制性」。
院校僱主委員會強調,在國際生減少、學費凍漲與資助有限的背景下,院方須保留運作彈性及跨職能調配權力。工會方面則認為,若職員就業崗位不獲實質保障,所謂彈性終將由員工先行承受。

院方「零讓步」? 談判桌「空凳」成冷對待象徵
參與罷工的職員亦觀察到,院校雇主委員會在談判中的手法異於慣常。通常,當工會提出較高的要求時,其實期望對方能給出折衷的「反建議」(counter offer),但院方卻直接「走開」(walk away),拒絕任何讓步,態度強硬。以「不得將合約外判」為例,受訪者認為即便不可能全面禁止,院方亦應就範圍或比例提出替代方案,惟校方迄今不提。有職員推測,學院高層或向雇主委員會施壓,寧讓罷工延續,亦不在關鍵點退讓。
王小姐指出,「就算做不到百分之百禁外包,也應該把範圍、比例講清楚,這才叫談。但他們沒有還價,就直接 walk away」。在她看來,對方像是告訴前線職員:「沒你們我們也 OK」,令前線心寒。
王小姐更回憶,在 9 月 11 日(周四)正式罷工開始之前的兩天,仍是院校雇主委員會和工會的談判日(full-day negotiation)。然而CEC提早離場且未再回席,明知工會將於9月11日罷工,仍無意續談。「他們直接離開了談判桌,並沒有想要和工會談判。給人的感覺是,你想罷工就罷工吧」。
受訪者陳小姐亦指出,「由罷工第一天開始,從四點開始等到十二點,雇主都沒有出現過」。「我們全部得到的資料是透過媒體得到的,而不是從談判桌上得到的。他們需要在談判桌上談,但他們根本就不去談」。
院校雇主委員會方面,行政總裁Graham Lloyd曾多次表明,工會提出的部分訴求「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方都無法繼續推進」。他強調:「我們已告知工會,我方永遠不會同意這些要求。」Lloyd續指,如果工會堅持訴求,雙方便不可能達成協議。他多次建議應轉向調解和仲裁。
Graham Lloyd公開批評工會要求不合理時,不時列舉一些較為極端的例子。他指出,工會要求「禁止合約外判」,然而這會阻礙院校由外判公司聘用鏟雪或保安人員等服務。Lloyd續指,工會亦尋求禁止管理層執行支援職員工作,但他強調,這可能包括臨時在繁忙時段「檢查漏水、關燈,甚至操作收銀機」的管理人員。禁令將意味著行政人員不能做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例如:不能關閉辦公室的燈、不能修理自己的手提電腦,甚至不能向學生提供財務方面的資訊。由此他堅稱:「我們不會運營一個對這類工作設有如此限制或禁令的學院系統」。
院方認為,自己 9月28日提出的M12 提案中,仍願意就裁員與合約外判提供「重大額外保護」,包括提供「因技術革新導致裁員」的緩衝機制,給予員工兩年時間決定是否回任,並提供技能提升機會 。院方警告,若工會不接受 M12 方案,「雙方仍處於僵局,罷工將會繼續」 。

工會力守保障職位之底線,而院方則強調運營所需之彈性。因歧見難消,談判陷於膠著,罷工行動持續至今。
王小姐接受《星島》採訪時提及,若學院發現透過罷工反而能節省開支,對於支援職員而言非常不利。由於支援職員並非教學職員,罷工對學校的直接影響「沒有那麼的直觀」,其衝擊需要時間累積才會顯現,可能要到罷工進入「八周、十周」後,學生才會逐漸感受到「不方便」。
惟王小姐憂慮,在罷工之影響尚未完全顯現之時,支援職員可能已經「沒有精力和時間」再繼續抗爭,因此當前工會面臨的處境相當「殘酷」。對上一次安省大專院校支援職員罷工,已是 14 年前的 2011 年,當時罷工持續了 19 日。當前,工會已動用罷工基金來維持罷工達四星期以上。
支援職員的職務往往不如教學職員那般顯眼,但卻是院校校園運作最難替代的「隱形基建」。圖書館技術、學生服務、心理諮詢、實地實習、財務幫助、IT 維護、膳食、日託、實驗室安全……職員憂慮,一旦以外判作財務萬靈藥,或長期由第三方覆蓋這些崗位,公共服務質素恐在「靈活」之名下後退。
受訪者更指出,當支援職員一輪輪被裁,最先犧牲的將是學生的權益——關鍵支援受限、學生實作能力與安全標準被稀釋。
是工會策略失當?院方擴張方向有誤?抑或省府隔岸觀火?
《星島》訪問王小姐時問及,會否認為當前工會策略失當。王小姐指,工會最初提出「不裁員、不合併或關閉校園」兩大訴求時,其實工會內部亦有質疑,該些訴求並不切實際。而院校雇主委員會亦堅決反對,並將之定性為「毒丸」式提案。然而,王小姐解釋,工會核心目的並非單純要求通過提案,而是希望藉此向院方施壓,要求院校雇主委員會與工會「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向省政府爭取更多資金撥款,惟院方似乎不願合作。
受訪者普遍理解學院現時「無錢」的困境。他們指出「學院很明顯真的是沒有錢」,院方提出的三年 6% 薪資增幅「並不多,但相信大部分人會接受」。但他們亦認為,院校方在過去國際學生增多帶來經費大漲之際,並未投放資源於前線職員。工會談判小組主席曾於2024年底批評,過去十年,安省大專系統學生人數激增近十萬人,但同期卻只增聘約五百名全職教員,師資嚴重追不上擴張步伐。他更指出,管理人員增長竟達教師的三倍,反映院校資源分配失衡,「前線教學人手捉襟見肘,反而行政架構愈疊愈高」,質疑院方擴張方向出現偏差。
據受訪者個別觀察,有些學院資源似乎持續傾斜高層,部分管理人員薪資增幅或達20%以上。而前線支援員工的待遇卻停滯不前,受集體協議所限,過去三年工資增長「微不足道」。受訪者以國際部門為例,指國際生帶來更多經費,惟部門資源並未增加,亦未見增聘人手。他們推測基層與高層之間的資源分配存在失衡。
受訪者亦指出,安省政府有能力、也應該向學院撥出更多款項,以解決資源短缺問題,但政府當前的財政分配決策卻令人質疑。例如,安省省府被指將 25 億加元的技能發展基金主力投入私人機構培訓,而非公共教育系統。多名受訪職員亦質疑,福特政府為何寧願花費1500萬資金撰寫「效率報告」指示院校裁員,卻不願直接向學院撥款,他們認為政府的行為正在危害公共教育體系。
對此,王小姐評價:「省府並不關心公共教育」。
根據安省省府當前針對10所大專院校展開的第三方「效率和問責制評估」報告建議,位於貝爾維爾(Belleville)的Loyalist學院可外判實驗室和烹飪教學空間;奧沙華的杜咸學院(Durham College),與同在一個校區的安省理工大學(Ontario Tech University),可以更緊密整合包括IT、人力資源、設施管理,甚至餐飲服務合約等領域,更具體建議將IT支援服務外判。報告亦提及,就京士頓這座擁有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和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等專上教育機構的教育小城,建議此地聖羅倫斯學院(St. Lawrence College)可以與其他院校共享行政資源,亦可考慮關閉一所技能行業中心、關閉兩個分校區,或「與附近的院校合併」。

資金黑洞 多重壓力夾擊專上教育
自 2019 年起,安省進步保守黨政府將本地大專院校學費下調 10%,並長期凍結上限,導致學院主要收入來源停滯不前。多份報告均指出,安省大專院校的學生人均基準撥款全國墊底(例如僅為全國平均撥款水平的約44%),但院校的營運成本卻隨通脹等因素持續攀升。
令學院處境雪上加霜的是聯邦層面的政策轉向。為應對房屋供應和「文憑工廠」的爭議,聯邦政府收緊了國際學生簽證。過去,長期的公共資金不足仍可由「國際學費」所保障。然而一旦外部市場受限,潛在的財政危機便隨時爆發。院校雇主委員會行政總裁指學院至今已失去超過 45% 的國際學生。有受訪職員進一步透露,學院過去幾年每年有約7千至8千名國際生,然而現時新生人數僅餘一千餘名,反映跌幅極為驚人。
省府一面推動第三方「效率和問責制評估」,一面要求院校自行「精簡」,導致院校財政持續緊絀。國際學費收入大幅回落,連鎖效應下約 600 個課程被取消、校園持續關閉,服務設施減少,以致逾八千名員工被裁。最先承受服務緊縮後果的,便是院校職員和大專生。
這批罷工的支援職員預見,安省大專院校縮小規模避無可避,學院仍將持續裁員、撤銷職位,並將服務外判予第三方或集中化,這將導致支援職員崗位減少,同時削弱學生可獲得的服務。「也許三年後,我們安省這一萬名支援職員,可能只剩下五千,甚至更少。」受訪的王小姐坦言難以理解校方高層的決策:「其實我不知道學校怎麼想。當然,可能有部分管理層的薪金高,或者他們不太願意考慮策略性問題。」
職員認為,在院校面臨危機的關鍵時間點,勞資雙方「本來應該站在一起」,但目前雙方無法達成共識,令人感到「比較悲涼,但又必須一搏」。處於這場背水之戰,王小姐指,「我希望更多的人理解為何我們要罷工,為何我們選在這個時機罷工」。她亦總結,現時大家都感到「沒有人是安全的」。她強調這場罷工「真的是最後求生的掙扎,這次不做,以後可能沒有機會」 。
最新進展:仲裁員介入重啟調解 兼職職員擬加入罷工戰線
工會於 10 月 10 日晚通報,院校僱主委員會及工會均同意由資深律師、仲裁員與調解人 William Kaplan (他今年 1 月曾介入安省大專院校教職員工潮)重啟調解,並定於 10 月 11 日開始調解。同時,安省專上院校的兼職支援員工將於下周(10月14至17日)發起投票,決定是否授權罷工。據工會指控,這批兼職員工的集體合同早於2024年1月已屆滿,惟院校雇主委員會一方已拒絕了25個調解日期當中的23個,並試圖將調解推遲至2025年12月,顯示院方有拖延之嫌。
《星島》已就大專院校過去數年間裁員人數、外判人數等資料,查詢院校雇主委員會。院方13日回覆指,為尊重現正進行中的調解程序,在調解結束前,將不會再發出任何聲明。院方指無法提供更多協助,鼓勵瀏覽其網站查閱背景資訊及相關文件。
截止《星島》發稿前,調解結果仍未明朗。
更多星島採訪:
(圖:罷工職員提供)T15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