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查理·柯克之死 是對言論自由的扼殺

【吉米言法】美國右翼青年組織創辦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2025年9月10日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演講時被射殺,震驚了世界。
柯克是在舉行公開演講活動的過程中,被一位名為泰勒(Tyler Robinson)的22歲青年從校園附近的建築物開槍1射中頸部,雖送醫救治,但不治身亡,終年31歲,留下一雙牙牙學語的幼兒。
某種程度上說,查理柯克的遇難,是當今美國教育產業的失敗。如果沒有了自由的表達,沒有了兼容的態度,那還談什麼胡適之先生所提倡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還談什麼對真理的追求?
查理柯克不代表真理,但他是學生們在探究真理過程中那個可以唇槍舌戰辯論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對柯克的處決是對言論自由的謀殺。
這讓人想起古希臘雅典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而聞名,常在市場與公眾討論,質疑人們對道德、正義與知識的認知,這使得一些雅典公民感到不滿。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控「腐化青年」與「不敬神明」,被起訴於雅典法院。最後蘇格拉底被判死刑,並依照當時的雅典法律服毒參汁(Hemlock)自盡,結束了他的一生。
至少約2500年前的那次悲劇還有審判,而非是未經審判流程的私刑處決。
筆者不是將柯克比作蘇格拉底,事實上,不少人還覺得「柯克水平一般,和劍橋的學生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但是他一個高中畢業生怎麼就成了大學生們在討論公共議題時候那個碩果僅存、可以百無禁忌辯論的對手了呢? 為什麼學生不在課堂上跟他們的教授討論這些話題呢?
如今學校(特別是大學)對於話題討論的限制在不斷增加,不少主題被視為「敏感」就被刻意避免或禁止,以致許多觀點無法被充分的表達以及討論。在這種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的氛圍下,學生或教職人員因為害怕被批評、被舉報、甚至職業上的負面影響,不敢發表可能被視作具有爭議性的意見,從而破壞了課堂上進行公開對話的環境,並且錯過了積極思辨的機會。
長此以往,包容性變成了教條主義,多元性被一致性所取代。我們可以迴避問題,但是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大學生想要主動表達不同想法以及參與公共討論的需求和熱情並沒有消失。
柯克在校園所舉辦的公共辯論活動,可以說恰恰是這些年,在教育者以及教育機構消極不作為的環境下,發現並填補了這一被壓抑了的「空白」。
誠然柯克是一名公眾人物,但他不是政府官員;他的Turning Point USA是一個在伊利諾州創立,但總部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一個非營利保守派青年組織,旨在透過校園活動,向美國年輕人推廣該組織的保守理念。
柯克有號召力,但是他不代表公權力。我們可以認可或者不認同柯克的觀點,他同槍手之間也並無個人恩怨,之所以對他下毒手就是因為柯克的理念和校園實踐沒有得到以槍手為代表的一批人的認同。
如果僅僅是觀點不同,就可能遭遇不測,那麼這種暴力的慘案也就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而根據美國刑法18項2331條5款,假如作案人尋求: 1. 恐嚇或脅迫民眾,2. 使用恐嚇或脅迫來影響政府的政策,或者 3. 使用大規模殺傷、暗殺,或者綁架來影響政府行為的話,這種暴力行為就符合「國內恐怖主義行為」的定義。
儘管殺害柯克的行為可能涉嫌恐怖主義行徑,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柯克的觀點進行批評和反駁。
我們譴責用暴力和恐怖扼殺自由的言論,我們也同時需要警惕美國特朗普政府將柯克神話,利用政治手段將所有對柯克觀點的批評都看作是對柯克被害的慶祝。這種對柯克遇害事件武器化的做法,其實同樣是對言論自由的褻瀆,對彌合撕裂的美國社會於事無補,只能雪上加霜。
撰文:吉米言 (卑詩公益法律服務社團 Access Pro Bono Society of BC 法律義診服務總管及資訊官)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