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会秋季会期今展开 民众也要动起来

[世道仁心]今天,国会秋季会期正式展开。联邦大选所激发的政党竞争情绪,经过数月沉淀,也该告一段落。随着议员步入议事厅,民众亦应调整心态,从选民角色转为民主监察者,积极关注执政者与反对党的表现。
在政治极化日益加剧的氛围下,选举期间所激发的对立情绪往往难以消散,甚至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一些网上同温层从互相取暖,逐渐演变成煽风点火的温床,用激烈言语把不同政见者妖魔化,把政见交锋解读为正邪对决,动辄贴上“法西斯”、“左胶”等标签。
别把政见交锋视作正邪对决
诚如《华尔街日报》关于保守派活跃人士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的社论中指出,互联网兴起,令美国政治极化现象更趋严重,“政治言论的激烈程度几乎已达顶峰。每一方都声称,如在下一次选举中失败,美国将走向终结。政治对手不仅被描绘为错误或误导,更被指控是蓄意要摧毁国家、撕裂宪法、建立法西斯统治。”
对一些人而言,这都只是政党斗争的一部分,“但对那些感到不安的听众来说,他们越来越难以分辨言论与现实的差异”。
我国虽未如美国般撕裂,但极化现象亦不容忽视。政治风险咨询机构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在2023年《十大风险报告》中,把“分裂的美国”列为第八大风险,并特别提及加拿大。

慎防政治两极化风潮
报告指出,加拿大政党高度极化,为了政治利益,可能进一步激化城乡与东西部的紧张关系。民众对传统媒体信任度下降,加上暴露于美国的政治与媒体生态,使南邻的极右与极左团体有机可乘,对加拿大社会构成冲击。
机构创办人布蓝默 (Ian Bremmer)提醒,加拿大或将也面临更多的政治暴力,可幸的是,仍是“一个经济稳定、政治运作良好的民主国家”。
把心思转向关注政策
要维持良好政治运作,公民质素是一大关键。
选举投票只是民主体制中的一部份。新一季议期展开,民众应放下选民心态,戴上监察者的帽子,通过不同渠道,持续监察政府运作和政党表现。
例如当有政策出炉,成熟的公民所关注的,不只是由哪个政党提出,然后盲目归边,用一些粗浅的标签把议题定性,极力在社交媒体上抢夺话语权;而是尝试客观了解政策的目标和执行细节,评估是否合情合理,能对社会哪方面带来裨益,或对哪些范畴带来损害。
我们都是民主社会持份者
民众不能低估政客的操盘能力。政治人物往往能敏锐地嗅出哪些议题能煽动情绪,抓住人心,令部分民众放下判断力,忽略其短版,甚至盲目包容政党的一切,甘心情愿地成为攻击其他政见的工具。
这种情绪化的政治参与,不仅助长极化,更削弱民主的理性基础,令公共讨论失焦。
公民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但也要认清:议事厅不是球场,自己不只是某政党或某政客的啦啦队。要让执政党知道,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会认真检视其政策;也让反对党明白,民众的耳朵是灵敏的,能听清楚他们的反对理由,辨别是否真正履行监察责任。
当民众不再自视为政治的旁观者或政党的信众,而是民主制度的持份者,便能有效抵御政治极化的蔓延,维持体制的健康与韧性。
文:廖长仁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