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79】背易拉罐的洋妇和挑纸箱的农村妇女
【专栏/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79】小朋友指著车外说:“妈妈,你看。”
他看到路边行走的一个中年白人女子。女子体格清瘦,肩上扛着一个比身体还宽的大垃圾袋。垃圾袋里是满满一袋易拉罐。
小朋友说:“她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工作?”我说:“也许她有工作。也许这只是她的兼职。也许她是收集或者捡拾易拉罐,去换一杯咖啡钱。”
我只能说我的猜测。也有一种可能,这名过瘦的女子有瘾癖问题,并没有正经工作。捡易拉罐换钱,可能就是她咖啡钱唯一的来源。孩子并非不知道这种可能。网络时代,他对drug这个词的含义早就了解。他早就知道这世上,除了我们眼睛所见的日常,还有各种非常态的生存。但我不应该对陌生人妄加揣测。
我们的谈话告一段落。但是回到中国的父母家,走在街上,看到一个肩挑两大袋纸箱的农村妇女,又让我想起那个背易拉罐的洋妇。
背易拉罐的洋妇可能有稳定收入,可能没有稳定收入。挑纸箱的农村妇女,十之八九没有稳定收入。她们的共同点就是,她们都在想方设法赚钱。
赚钱。这是个全世界人民都逃避不了的问题。必须赚钱,只有赚钱,才能生存下去。有本事赚大钱当然好,没有本事,小钱也得赚。
比方说我家那条街上,总有一辆漆著“MAID”字样的小车一早停在路边。两名显然并非办公室气质的白人女子穿着女仆服,站在车边抽菸。华人父母喜欢教育孩子说,“你要是不认真学习,长大以后就只好去扫大街。”这两名女子,似乎就是这种教育的海外现实版。但是这种说法十分不正确。任何凭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人,都值得尊重。
但我回到妈妈家楼下,又在电梯口遇到另一个挑纸箱的妇女。这一位年纪较大。妈妈对我说,她就住在楼上,儿子和儿媳都是医生,可是她还是一样要收集纸箱,挑到废品站去卖。
这又让我想到我家那条街上,垃圾车来收有机垃圾的早上,有一段时间总来一对华人夫妻。这对夫妻看上去六十来岁,应该就和医生夫妻的母亲同龄。他俩会赶在垃圾车之前,把家家户户放在车道前面的蓝箱翻一遍,捡走里面的易拉罐。他俩当然是把易拉罐背到附近的Bottle Depot去换钱。如果没猜错,他俩是从国内到加拿大来探亲的父母。比较起来,他们的小孩比医生夫妻更成功,他们自己,看上去也应该是国内退休人员,并非来自农村。
但他俩和我妈妈家楼上医生夫妻的妈妈一样,也在想方设法赚几个钱。用现在中国年轻人流行的说法就是:没苦硬吃。
可是那些年轻人们无法理解的是,如果不是真正没钱过,如果不是穷活法变成了肌肉记忆,谁又愿意没苦硬吃呢?所以我一看到年轻人这么说,我就忍不住恶毒地想,你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就轻狂了?你吃苦的日子,没准说来就来呢。
连我家小朋友都知道,活在世界上,要find a job,要make money。哪里有天上掉下来的好日子呢。
所以当小朋友回到中国内地,指著顾客寥寥的路边商铺对我说,“我觉得好同情他们,我觉得他们好难赚到钱”时,一方面,我要表扬他,因为他有同情心,另一方面,我心里想的是,其实你的爸爸妈妈不也是和他们一样,必须全力以赴,每天从早做到黑吗?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都是在竭尽全力生活吗?
有个著名的说法就是,生在加拿大,就相当于中了六合彩。因为生在加拿大,就已经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更好的成长机会。这么说来,我家小朋友和他的同学们都中了出生彩票。
但这张兜底彩票只有在和其他地方的人们比较时才会显形,一旦面对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这张彩票就隐身了。而不管生活在地球上哪个角落,日常生活的具体,繁琐,麻烦,艰难,我们所有人都一样要面对,谁也躲不掉。谁也没资格瞧不起谁。
所以背易拉罐的洋妇,和挑纸箱的农村妇女,她们走过的千山万水,都是人世间值得赞美和歌颂的传说和传奇。
撰文:语冰
图片:资料图片
---------------------------------------
作者简介,湖南人,厂矿子弟,移加二十余年。两个孩子的母亲。重构写作者。
-----------------------------------------------
T05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