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支援失智患者服務嚴重落後 婦人等足5年方確診腦退化

【星島綜合報道】最新報告揭示,全國對失智症患者的支援系統嚴重落後,患者平均需等候21至28個月方可確診,遠長於癌症或糖尿病等疾病的診斷時間。
報告指,本國目前未有統一失智症照護路綫,患者與照顧者被迫穿梭於醫療體系與輪候名單之間,難以獲得適切支援。
失智症(或稱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Dementia),是加拿大十大主要死因之一。隨著人口老化,預料未來五年內,加拿大患有此症的人數將由77萬增至近100萬。失智症是一組由多種潛在病因引發的症狀,主要特徵為認知能力退化,其中以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為常見。
現年66歲、居於咸美頓市的Phyllis Fehr,48歲時已出現記憶與專注力問題,卻花了五年才獲確診阿茲海默症。她憶述確診當日,醫生對她置若罔聞,轉向其丈夫說:「等到她連衣服都不會自己穿,你再帶她過來。」

Phyllis Fehr
報告由加拿大大腦健康研究機構(Brainwell Institute)發表,標題為《Mind the Gap — Closing the Care Divide for Canadians with Dementia》,直指本國在預防、診斷、護理及臨終關懷等方面,全面落後於G7其他成員國,甚至直至2019年才推出首份全國失智症策略。

年輕患者遭忽視 照顧者承受沉重壓力
失智症不止影響長者,不少中年患者亦陷困局。
報告指,年輕患者常遭醫生質疑病情,經年轉介至多名專科醫生仍未確診,錯過治療黃金期。
專家指出,前綫醫護對相關病徵認識不足,是延誤診斷的主因。
同樣受苦的,還有照顧者。照顧者大多為女性親屬,不少人須辭職或放棄事業全職照顧親人,導致家庭經濟陷入困境。
例如有女士曾任餐飲業,在父親58歲確診後,放棄事業轉任照顧者,家人其後更被迫賣屋應付支出。

確診後仍須自救 政府支援缺失
Fehr稱,確診後等了五年才能接受語言及認知治療,大多康復與保健計劃亦須靠她自行尋找與安排。
雖然Fehr憑健康飲食與持續社交活動維持清醒狀態,但對於需靠自救才能維生的醫療體系深感無奈。
她指出,與癌症或中風患者相比,失智症患者未有明確的治療路徑,例如職業治療、語言訓練與物理治療等皆需四處奔走,缺乏統籌。

報告促成立全國統籌機構
報告建議,加拿大應設立全國失智症實施計劃與中央協調機構,設下可衡量目標、追蹤進度,並提供長遠資金,令全國支援更一致。
報告數據一覽:
- 僅41%家庭醫生表示有信心診斷失智症。
- 1/3患者首次確診在急症室,經常因危機事件入院。
- 2024年僅47%照顧者認為可繼續照顧病人(2020年為57%)。
- 僅39%失智患者獲得寧養服務(癌症患者為77%)。
- 約43%因缺乏社區照護,被迫提早入住護老院。
- 失智照護每年對加國造成總體經濟負擔達約400億加元,其中包括照顧者損失工時(估計每年250億)及政府與家庭開支。
- 在預防、診斷、護理及臨終關懷等方面,加拿大在12個類似經濟體中排名第七。

(圖:TorontoStar)T15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