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美國黨成立了 馬斯克能成功擊敗特朗普嗎?
【吉米言法】在美國249年國慶後的7月5日,科技巨頭馬斯克(Elon Musk)宣佈成立「美國黨」(The American Party)。馬斯克表示,該黨致力於推動高效政府、捍衛言論自由、促進科技發展與經濟繁榮。
美國政治雖長期受兩黨主導,但歷史上及當前仍有多個第三勢力政黨在特定時期或議題上發揮過重要影響。如今「美國黨」的創立,的確可能成功影響未來美國聯邦選舉的結果。
美國歷史上,曾有多個在聯邦層面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政黨,除了現今的民主黨與共和黨之外,早期的聯邦黨(Federalist Party)與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在建國初期主導政治,隨後出現的輝格黨(Whig Party)在19世紀中期曾出產數位總統。而1892年至1909年的人民黨(People’s Party)或1901年至1972年的美國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也在歷史上展現過第三勢力在美國政治發展中的階段性力量。
目前除了象驢兩黨之外,在美國聯邦層面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政黨還包括「自由意志黨」(Libertarian Party)與「綠黨」(Green Party)。
自由意志黨主張縮小政府規模、保障個人自由與市場經濟,長期在總統選舉中維持一定票源,是美國第三大政黨;綠黨則聚焦於環境保護、社會正義與反戰立場,吸引部分進步派選民支持。
美國國會眾議員J. Amash 2020年從共和黨獨立,然後轉投自由意志黨,方才成為首位「自由意志黨」的國會眾議員。這些第三黨的成員主要還是在其所在州的議題上,在選舉中扮演制衡兩黨的重要角色。
1992年,美國企業家佩羅(Ross Perot)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加總統大選,主打財政政策、削減國債與反貿易赤字等議題,成功吸引大量對兩黨不滿的選民。他最終獲得約19%的普選支持率,拉下老布什總統的連任競選,幫助民主黨的克林頓登上了總統寶座。
4 年後的1996年,佩羅更以「改革黨」(Reform Party)候選人身分再次參選,雖然得票率下降至約8%,但他成功將改革黨推上國家政治舞台,獲得聯邦競選資金並參與總統辯論,又幫助民主黨的克林頓總統成功連任。雖然「改革黨」最終曲終人散,但佩羅以及他的第三黨成功地證明了,在特殊議題與政治氣氛下,非傳統候選人能對美國總統選舉產生實質的影響。
美國聯邦層面其實並無統一的政黨登記制度,政黨的資格與登記主要由各州選舉機構依據本州法律規定。只有在若干州取得足夠選票、收集一定數量連署、或在全國性民調中滿足一定支持率,滿足一定的門檻,該政黨的候選人才能在聯邦選舉中有望獲得總統選票資格、或參與全國辯論的機會。
聯邦選舉委員會(FEC)負責管理政黨的財務申報與聯邦資金資格,因此,美國政黨制度結合了州與聯邦層面的雙重規範,使新政黨要在全國取得影響力需面對複雜而多層次的制度挑戰。
儘管如此,在特朗普得意洋洋簽署「大而美」(Big and Beautiful Bill)法案生效的第二天,馬斯克成立「美國黨」 ,劍指聯邦選舉(無礙乎2026年的中期選舉以及202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該黨的出現已為美國政壇投下震撼彈。但也正因為這種足以撼動未來選舉結果的動作,也會給馬斯克帶來四伏的危機。
馬斯克, 保重!
撰文:吉米言 (卑詩公益法律服務社團 Access Pro Bono Society of BC 法律義診服務總管及資訊官)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