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女医生患恶性乳癌 疑因生活1习惯引发 出现7大症状速求医

乳癌防不胜防?一名女医生曾在35岁时患上最具恶性的三阴性乳癌。然而,她的身体及生活习惯没有一般常见的乳癌高危因素,这一度让她不解自己为何年纪轻轻却患乳癌。不过,她后来想起自己一直有一个常见、且看似无害都市人习惯,估计在长年累月下有机会因此诱发三阴性乳癌。
35岁女医生患恶性乳癌 竟因生活1习惯引发
台湾外科医生郑伃书在《新闻挖挖哇》节目中指,曾在35岁时确诊恶性程度最高的三阴性乳癌第二期,这类乳癌不仅容易复发,而且转移风险极高,治疗难度大,死亡率居高不下。她无奈表示:“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可以这么倒霉抽到下下签。”她输入自己的资料,透过统计数据显示她五年存活率达88%,多数人认为这结果尚可接受,但她更在意的是那12%的死亡风险,意味着五年内自己有可能离开人世。
乳癌有哪些征兆?











为何年纪轻轻患上三阴性乳癌?
郑伃书医生指出,自己并未具备常见的乳癌危险因子,例如荷尔蒙暴露,而唯一稍高的风险仅是30岁后尚未生育,但这仅比常人增加约1%的罹癌机率。她反思患病前最不良的生活习惯就是长期睡眠不足,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经常熬夜赶报告或处理工作任务,几乎每天都凌晨3、4点入睡,早上7、8点就必须起床,长期处于严重睡眠不足的状态。
1年逾5000港人患乳癌 三阴性乳癌为何难治?
根据香港医管局资料,乳腺癌是香港第2大癌症,在2022年有5208宗新症;亦是女性致命率第3高的癌症,在2022年有792宗女性死亡个案。当乳腺细胞失控分裂和生长,就会形成肿瘤,肿瘤分为良性及恶性,乳房内的恶性肿瘤就是乳癌。
至于什么是“三阴性乳癌”?香港内科肿瘤科专科医生赵颕欣曾在《星岛头条》撰文指,“三阴性乳癌”是一种高侵略性的癌症,占所有乳癌病例大约10%。此类病人缺乏了3种受体:雌激素受体、黄体素受体和第二型人类上皮生长受体。
她指出,三阴性乳癌又急又猛,相当难治,以前只能用化疗处理,还往往出现一、二线治疗后就无有效药可用的情况。更可怕的是,大概42%的患者在诊断后的3年内复发;在5年内出现早期远端器官转移复发风险,也要比非三阴性乳癌的病人高出接近3倍。
乳癌7大症状 9类人士高危
医管局提醒,患者患上乳癌后,乳房、乳头及腋下有机会出现以下症状:
- 乳房:出现任何体积的硬块、形状或大小有所改变、皮肤出现点状凹陷,以及出现静脉扩张或呈橙皮纹变化
- 乳头:自动流出分泌物、出血或凹陷
- 腋下:肿胀或淋巴结胀大
患乳癌的高危族群:
- 性别:乳癌患者主要是女性,但男性也有机会患乳癌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乳癌机会更高
- 遗传:母亲、姊妹及直系亲属患过此病的人士,发病的机会较高,研究资料显示约5-10%的乳癌个案可能与遗传有关
- 经期:12岁以前初经以及55岁以后停经者
- 饮食:长期进食高动物脂肪食物
- 生活:吸烟、嗜酒、缺乏运动
- 生育:从没有生育过或35岁以后首次生育
- 药物:长期服用避孕药或接受贺尔蒙补充疗法5年以上者
- 个人肿瘤病历:曾经罹患某些种类癌症,如霍杰金氏淋巴瘤、肺腺癌、肠癌,或儿童时期曾经患癌者,患乳癌风险较高。
医管局亦提醒,一般妇女在月经前常会感到明显的乳房胀痛或摸到硬块,这是由于周期性贺尔蒙分泌的转变,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必过分担心。如怀疑乳房有肿块,应找医生检查,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而大部分乳房肿块属于良性,或为水瘤或良性纤维瘤,对身体无害。
T10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