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政策大辯論】14歲華裔少女吸毒過量致死 網絡激烈迴響 究竟誰之過?

【星島綜合報道】14 歲華裔少女吸毒過量致死的事件引發許多討論,家長和孩子的自主權應該哪個更大些?政府的毒品政策究竟對不對?都引發了很多迴響。
星島集團《都市追蹤》微信刊出文章後,許多人紛紛在留言板上寫下了內心感觸。多數人都不明白,為何家長不能替未成年的孩子做決定?很多人難過一個年輕生命就消逝了。
「這是什麼自由國家的制度 ?家長送女兒去戒毒的權力都被剝奪?」「體內的毒素已經侵蝕了她的大腦思維,才 14 歲哪有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不是說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嗎?」「既然 14 歲的小孩要尊重,父母都不能管戒毒,那為什麼還要父母養育?不能一邊吃著家裡的飯,一邊砸家裡的鍋吧。」

還有人批評戒毒師失責:「戒毒師當然不想讓 自己的客戶去強制戒毒中心了,客戶流失,他們豈不是就沒工作了。」「輔導員真糟糕。」
有人說:「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強制帶孩子回國。」「孩子毀了,我們留在國外,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但也有人說:「為何要怪別人?最主要是家長的錯!靠政府、靠戒毒所、靠監獄、靠警察都不能保護孩子,要靠的是父母的關懷和呵護。」「父母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
不少人批評加拿大聯邦和卑詩政府的施政理念越來越「左。」有人說:「不嚴打毒品就是錯誤,大麻合法化是大錯特錯!」「不能再讓聯邦自由黨和卑詩新民主黨執政了,他們害了我們的孩子。」

「安全供應戒毒計劃」改變 成省議會焦點
不僅是網路上對毒品政策議論紛紛,在卑詩省議會上,毒品也是焦點話題。
卑詩省衛生廳宣布,對其「安全供應戒毒計劃」(safer supply) 從帶回家自用模式 (take-home model) 改為目擊模式 (witnessed model),即吸毒者在吸食毒品時將受到監視。
省保守黨議會領袖沃布斯 (Áʼa꞉líya Warbus) 周四在議會上談到了她的家人與毒品鬥爭的經歷。「上星期我參加了表哥的追思紀念會,他一年前因吸食致命毒品而去世。因為政府不僅未能阻止芬太尼流入我們的社區,所謂的安全供應藥物也都流入市場被濫用。哥哥因此失去了生命。」
「毒品不僅奪走我的兩個表兄弟的生命,還奪走了我的侄女的生命,她在一個帳篷城的帳篷裡因服藥過量而孤獨地死去;我 13 歲的侄子也因獨而死亡,他在錢包裡發現毒品,然後晚上睡前就嘗試了。他並不是一個癮君子。」
她呼籲新民主黨發起公開調查,以查明政府究竟何時知道安全供應的藥物被轉移到市面上販售。
衛生廳長奧斯本 (Josie Osborne) 拒絕展開調查,稱更安全的供應變化將確保藥物被正確的人服用,而不是最終落入毒販手中。她相信社區服務提供者、藥房社區、處方人員和臨床醫生的合作很重要,可以讓安全供應計劃更好地被執行。
一些民眾對省政府收緊了「安全供應」毒品表示歡迎,但也有濫藥危機的維權人士警告稱,此新決定可能會導致有毒藥物死亡人數增加,而近幾個月來,因有毒藥物而死亡的人數一直在下降。

有專家反對「安全供應」新指引
卑詩大學教授、加拿大以人為本的成癮和公共衛生護理研究主席 Eugenia Oviedo-Joekes 表示,幾乎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要做改變的理由,即該計劃的藥物被轉移到有組織犯罪和青少年手中。
她指責省政府的決策是因有此傳聞所起,並表示這種轉變更多是基於政治,而不是想要幫助有癮癖的人。「感覺我們在走倒退路。這讓我們所有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人、都對我們服務的人,對未來都感到非常不確定。」
相關新聞:震撼性文件外洩 卑詩「安全藥物」被挪用牟利60多家藥房涉事
她說,任何藥物總是會產生一些副作用。政府應該解決人們販賣藥物的原因,例如貧窮或沒有合適的藥物,而不是責怪病人。
協助溫哥華東區的社區外展集團 All Nations Outreach Group 執行董事 James Harry Sr. 表示,他看到了藥物有被轉移的證據,但也相信更安全的供應確實有好處。
他希望省政府可以確保新政策不會造成太多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安排醫護人員在分流機構等地方執行限制措施,或告知庇護所的工作人員和居民可以去哪裡獲得藥物。他也強調恢復和預防的重要性,應該有更多的戒毒治療的選擇。
v01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