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43】你去过食物银行吗?

【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43】开车路上听收音机,CBC正在搞食物银行募捐。CBC说,食物银行使用量自2019年以来,增加了90%。
每年十二月我也会号召家长们捐食物,再加上自己的一份捐给食物银行。去年去捐时,食物银行前的场景,我记忆犹新。门口摆放食物的长桌前,开着车来的,穿得整齐体面的人们川流不息,完全不是想像中使用食物银行的人“落魄”的样子。
我不禁想起几件相关的事。
一个孩子的家长要上班,奶奶来接孩子。奶奶对我感叹,现在和原来不一样了。她原来可以自己在家带孩子,现在物价太贵,生活成本太高,夫妻双方都得上班才能维持。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别人和我说物价贵,且不说我自己每个周末去采购,看到一盒鸡蛋16.99,遥想四五年前11.99的无奈和酸楚。
还有两个月前我家附近的“丑土豆日”活动。15,000人在暴雨里排队几个小时,就为领取20磅不要钱的农产品。他们这样做,难道是为了好玩?如果不是预算紧张,谁愿意在寒风冷雨里苦等几个小时?
只能说,加拿大可能真的有些地方出错了。食物银行这样补充和辅助性质的机构,竟然成了相当一部分人度过难关必不可少的去处。


我打开食物银行网站,在2023年度报告里看到以下数据:
加拿大使用食物银行者,六人里有一人是有工作的。
8%是长者。这个年龄组的人数增长率远超其他年龄组。
33%是儿童。而儿童只占总人口的20%。
42.4%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社会救济和残障救济。

另外,食物银行主页确实列举了2024年月访问量比2019年增加90%这个数据。
加拿大人怎么连饭都吃不起了?
根据这些数据和我个人经验,或许可以对原因进行合理猜测:
其一,疫情导致大量小企业倒闭,进而导致很多人失业和不充分就业。
其二,企业通过涨价找补损失,对抗收税,导致物价疯涨,受此影响最大的是退休金几乎纹丝不动的老年人。
其三,敞开国门接收移民,造成庞大新贫团体,其中含相当数量多子女移民家庭。
数据最后一项,那42.4%的食物银行使用者,本来才是我理解中食物银行的目标援助对象,谁知这些年需要援助者,溢出到构成加拿大社会稳固主体的广大工作阶级。
如果说疫情是天灾,那么政府政策失衡,算不算人祸?

不过看到食物银行网站上一名使用者的评语,听到CBC采访一名使用者的发言,我还是感到一丝安慰。
网站上使用者的评语是:“没有食物银行,我的孩子就不会有一个快乐的假期。”
CBC采访的使用者发言说:“我们预算紧张。我们去食物银行领了食物,才有余钱让孩子们参加宿营和旅行等课外活动。”
以我在原生国家酿成的心态,去食物银行领食物,然后自己的钱拿去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这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不合常识。根据我的旧经验,根据我的原生国家的宣传口径,“生存权”是排在首位的,手上的钱当然要先拿来填饱肚子,难道在吃饭和旅行之间,还有选择题可做吗?
不对的,我这种旧认知恰恰是错误的。把人降低到“生存”这一动物性的层次,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只要不挨饿就可自夸,这恰恰是对人生意义的扭曲,对生命的漠视。
不对的,人活在世界上,不是不挨饿就够了的。人活在世界上,尊严绝不仅仅来自肚子不饿,更来自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充实。
人活在世界上,尊严绝不仅仅来自“活着”,尊严来自选择的可能。
所以一方面我感到庆幸,我庆幸我生活在加拿大这个让人们能够选择自己人生的国家,另一方面我感到忧虑,我忧虑这个伟大的国家里,人们自主选择的能力正在降低。
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种能力的恢复可能需要漫长的时日。这段艰难时日里,我们大家能做的唯有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与此同时,发扬加拿大这个伟大国家的优秀传统,也就是食物银行的口号所说:“neighbours helping neighbours”,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伸出援手。周末购物时多买一盒麦片和一包意面,开车拐个弯送到食物银行去。不远的一个家庭,父母和孩子的脸上都会绽放笑容。
今年我的食物银行捐助通知发出去,家长陆陆续续带来了食物。虽然我们力量小,但是我相信,我们的爱,和CBC活动目前筹到的逾百万捐款,价值是一样的。
文:语冰
资料图片
------------------------

作者简介,湖南人,厂矿子弟,移加二十余年。两个孩子的母亲。重构写作者。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