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1年多5次火災索賠被拒投保 溫市華埠廉租樓驅逐房客惹議

【星島綜合報道】溫哥華華埠一幢擁有40間社會房屋的大樓,上周於公共區域張貼公告通知樓內租戶搬離,業主溫哥華龍岡親義公所稱此舉是因大樓多次發生火警,導致保險公司拒絕承保,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最終在多方壓力之下還是撤回驅逐行動。
據Postmedia報道,華埠片打東街(East Pender Street)100號的新亞旅社(Sun Ah Hotel)大樓上周公告稱,房東決定關閉這些擁有40間單身社會房屋(single-room occupancy,简称SRO),房客將有3個月的時間收拾行李離開,否則將於明年1月31日後停水、停電、停止供暖。
據業主溫哥華龍岡親義公簽署的文件指出,他們是在15個月內因火災和水浸造成5次保險索賠後,無法為建築物投保而發出逐客通知的,該會所已擁有片打東街100號的新亞旅社近一個世紀。

大樓公告第二天,驅逐通知便貼在了每位房客的門上,業主為自己勾選了逐客理由——「房東無法獲得建築保險。」
周三(6日),Postmedia致電物業經理謝先生(Hunt Tse,譯音),他表示已因逐客受到壓力。
謝本周稍早表示,水浸、火災和損壞已成為「大樓的大問題」。
但是周五,每扇門上都貼上了印有龍岡信箋並由謝先生簽名的新通知——驅逐行動「正式撤回」。

如何維持這些房子已岌岌可危
雖然新亞旅社居民暫時不會被驅逐,但這一事件凸顯了一個更大的問題:溫哥華嚴重倚賴私人擁有的單身社會房屋建築,如新亞旅社或單身社會房屋,以防止窮人無家可歸,但維持這些房子已岌岌可危。
華人會館和社團擁有的建築物長期以來在溫哥華的低收入住房存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歷史上看,這些建築曾為華裔社區提供了基本的住宿,惟幾十年來,租戶群體已經發生變化,住戶的文化背景正趨於多元化。
去年的一份城市報告稱,溫哥華華人社團擁有的9幢SRO建築共有約131個房間,「其中一些是整個SRO存量中租金最低的」。
新亞旅社的租戶表示,他們的月租金約為550元,如果他們離開,將無法再找到接近這個價格的居所了。
西門菲沙大學城市計劃副教授兼主任甄瑞謙(Andy Yan)的家族,在華埠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前。他說,溫哥華曾經有許多由華人宗親會和社團經營的經濟適用房和自住組織,但幾十年來大多數均因各種原因相繼關閉。他指出,華人宗親會在許多情況下發現,在維持這些住房的同時,又要讓非常貧困的人負擔得起租金是站不住腳的。
甄瑞謙強調,龍岡的情況「只是一個例子,說明你只能將這個系統推進到現在,而且已經到了臨界點」。「它是如此系統化,不僅僅是這座建築。」
這種住房形式被認為是「最後手段」,是溫哥華住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租戶、營運商和政府一致認為,這種住房完全不足,且情況還在惡化。
無論是由租戶造成,還是維護不善造成的,或者是兩者兼而有之,SRO經常存在無數問題。這些建築往往十分破舊,許多租戶也呼籲改善,但私營部門和非牟利組織的運營商表示,在保持如此低廉租金的同時,不可能再出資維持。
溫哥華消防局證實,自去年年初以來,擁有40間客房的新亞旅社已經發生了10宗火災和一次誤報。
溫哥華市計劃將所有私人SRO納入政府所有並進行修復,但估計需耗資10億元。
甄瑞謙指,這些錢「你要麼現在花,要麼以後花,」而以後花,可能要「應對這些人失去住房時發生的一系列悲劇。」
非牟利服務提供者First United的系統變革和法律總監馬斯登(Sarah Marsden)表示,似乎「沒有驅逐新亞旅社租戶的法律依據」。
馬斯登說:「在被驅逐之前,他們需要嘗試很多其他事情,並以許多其他方式履行自己的義務。」
龍岡公所代表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租戶奧唐納(O’Donnell)周五(8日)表示,他和鄰居們對驅逐行動撤回感到鬆了口氣,但感覺未來流離失所的威脅仍「籠罩在我們頭上」。
圖:谷歌地圖/NICK PROCAYLO/10106291A
V6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