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民樂傳統混搭闖新路 董籃圖眾樂樂創辦音樂節
來自台灣的民樂家董籃,在溫哥華讀大學期間就創辦了蘭韻樂團,並打破民樂傳統模式,將西方打擊樂器融合進來,不但形成獨特的風格,還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董籃還創辦了「龍吟滄海」音樂節,令更多市民有機會欣賞各種音樂風格的激情碰撞。
董籃10歲才開始學二胡。她說,在上世紀80年代的台灣,並非家家戶戶都有條件學音樂的,她也是因為當時教育系統推廣民樂才有機會在學校民樂團免費學習二胡,後來才開始找專業的老師在校外學習。她說,當時這個老師的不少學生目標都是考音樂系,令她也很想「試試看」。
她說,父母都是從事劇本創作的文字工作者,但父親喜歡聽周璇的歌,她從小也跟著受到熏陶,哼唱的也都是周璇的曲子。但對於女兒以音樂為專業,母親開始是不同意的,但看到董籃非常堅持,也就只好讓步。後來,董籃順利考進了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
無心插柳打造不同風格組合
不過,剛剛讀了兩年,她就隨父母移民到了溫哥華,學二胡的她一時不知道該做甚麼,就入卡普蘭奴大學(Capilano University)修讀音樂治療。在此期間,她創辦了「蘭韻樂團」,與其他兩位演奏揚琴和琵琶的樂手一起組成一個三重奏組合,四處進行表演。她並利用課間休息的時間,到處打電話聯絡演出機會。
至2000年左右,由於原來的樂手離開溫哥華等原因,董籃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樂手代替,於是就將另外兩個位置以古箏和打擊樂器代之。她說,雖然一開始這種組合並非刻意的,但後來她卻發現這種不同風格的碰撞實在令人著迷。她又嘗試著將鋼管樂器、馬林巴等加進來,演奏者也是中西皆有,音樂風格完全突破了原本的純民樂框架。
「後來發現不用局限在原來的框架裏,我們成了一個別人沒有的樂團,也沒有現成的譜,開始自己寫,後來有些作曲家有興趣就幫我們寫」,她說。
這種新鮮的風格也受到觀眾的追捧,董籃接到的邀約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巡迴演出、夏天的戶外音樂節等,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她說,在這些活動中,他們也與世界不同風格的音樂家交流,學習不同的音樂。
為不同風格創辦不同樂團
音樂無國界。為了學習音樂,董籃還遊歷了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僅印度就去過3次。她還去過摩洛哥、埃及、中國新疆、蒙古、西班牙等。「把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這種跨文化的衝突和反差很令人著迷」,董籃說。她還為了新的不同風格的音樂創辦了不同的樂團,比如Naadaleela Ensemble。
2014年,董籃創辦了「龍吟滄海」音樂節,希望讓更多人能夠看到中國樂器的不同可能性,打破對民樂的固有想法,將各種風格的音樂放在一起,場面非常熱鬧,吸引了很多市民參與。
由於新冠疫情,去年的音樂節改為網上舉辦。董籃坦言,雖然不如現場音樂會效果好,但也令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和觀眾都有機會參與。因此今年她也會將部分音樂節內容通過網絡直播,希望將音樂的美好傳播給更多人。
星島記者王學文報道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