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節探索華文出版新出路 張郅忻書寫客家餐桌細膩精彩
- 作家張郅忻在溫哥華圖書館演講談客家人的餐桌與遠行。星島記者黃憶欣攝
【星島記者黃憶欣報道】2019和2025年之間的6年光景,對普羅大眾來說是疫情前後的鮮明對比,所有活動在2019達到頂峰後於隔年嘎然中止,2025則乘著電子化和AI的翅膀恢復既往熱度;然而出版業的實體書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於2019年台灣節負責「台灣書店」專題的主持人黃奕蘋,當年從獨立出版聯盟出版品精選幾本好書,同時提供電子書平台讀墨(Readmoo)的10.3吋閱讀器給大家試用,把彈指間即可試讀購書,有聲書以及可以放大字體的閱讀器,提供愛書人不同於實體書的閱讀體驗。而今2025年,實體書店更見萎縮,相較於溫哥華圖書館常常舉辦特價賣書會,電子書的時代顯然已經到來。
黃奕蘋說,實體書現在已經變成「收藏品」了。她展示輕薄便攜的電子閱讀器,看圖文書比iPad還方便;但出版品的內容卻是更加多元奔放。
黃奕蘋展示輕薄便攜的電子閱讀器。星島記者黃憶欣攝
當年「台灣書店」探討台灣自由書寫的氛圍和環境,是否能成為華文文學的避風港;出版業界是否有資源和願景成為華文出版的「公海」;電子書平台的興起,有聲書的發展,IP跨界遊戲、影視、劇場、VR/IR/NFT,以及書籍的整合行銷,是否能夠讓無法世襲的「移民」經驗,跨越語言、地域與文化的藩籬。
黃奕蘋在2019年選了八旗出版的《木蘭與麒麟》和翁佳音的《圖解台灣史》,希望從「另類」(這裡是指不同於主流史觀的解釋)的觀點,重新爬梳歷史。她說:「那是我這個世代在台灣長大時,從沒有機會學到的。」
黃奕蘋的主題書單與台灣節環環相扣。受訪者提供
另外,黃奕蘋當年還選了新生代作家張郅忻的作品《織》,既有客家文化獨特的情感,又呈現了「移民」相融或衝擊的故事;今年,張郅忻不僅帶著新作《秀梅》來到溫哥華台灣節,還應溫哥華圖書館邀請於周六(30日)在中央圖書館演講。當年至今未有親自見面的兩人,終於在溫哥華「重逢」。
這場以「轉屋下:客家人的餐桌與遠行」為題的演講,張郅忻將以家族記憶與客家料理為引,細膩描繪台灣多元族群的遷徙、性別經驗與飲食文化交織出的時代風景。
張郅忻說,長篇小說《織》寫的是阿公(祖父)的故事,為此她實際走訪台灣及越南胡志明市紡織廠作田野調查,圍繞紡織、家族、記憶等子題展開書寫。
張郅忻從小在新竹客家庄長大,阿公阿婆說客語,小嬸說印尼語,大嬸說越南語,她過去的作品即十分關注不同出身背景的台灣新移民族群,描繪多元族群女性和與她們相互對照的生命故事。新書《秀梅》以不同灶下(廚房)區分章節,藉21道料理帶出故事,呈顯主角自幼為人養女,嫁作人婦,成為母親,再到「阿婆」(祖母)的人生際遇。
2025年台灣節以葡萄牙文化中深植人心的「Saudade」出發,探討移民在離家後的矛盾情懷。Saudade是葡語中難以直譯的詞彙,蘊含鄉愁、思念與希望,形容苦樂交織的複雜情感。張郅忻書寫的客家文化,與台灣節呈現「移民」經驗中的情感拉扯,並盼能成為建立歸屬與自信的橋梁主旨不謀而合,可以為加拿大這個接納移民的國度帶來啟發。
V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