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即时港闻
传入的 cat_slugs: %e5%8d%b3%e6%99%82%e6%b8%af%e8%81%9e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即时新闻 - 3个月以内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5516
最大页数: 552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329937, 7329940, 7329926, 7329908, 7329911, 7329914, 7329917, 7329896, 7329899, 7329865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11-13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11-12

每日杂志|本地“奴工”日做14小时 身心过劳变催命符 无界职场拼搏无尽

《香港奴工系列》之现况篇

香港人热爱工作,常被揶揄“奴性”重,背后却埋藏过劳的隐患。目前本港未就“工作过劳”制订定义,惟过去10年,劳工处共接获逾1400宗涉及雇员在工作期间非因意外或职业病死亡的个案。除了体力消耗,“打工仔”精神过劳亦不容忽视。传统行业多劳多得,劳工长时间工作,只求三餐温饱;新兴行业节奏快、压力大,加上疫后出现职场新形态,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形成倦怠社会,最终影响劳工的精神健康。本报将以系列报道,循现况、文化及政策层面,剖析香港“奴工”文化的形成,为扭转“有毒职场”出谋献策。

香港人热爱工作,常被揶揄“奴性”重,背后却埋藏过劳的隐患。
香港人热爱工作,常被揶揄“奴性”重,背后却埋藏过劳的隐患。

 

港人生活节奏急促,社会竞争大,近年更被称为“过劳城市”。2022年,美国调查公司KISI发表《工作生活平衡城市排行榜》,在全球100个城市中,香港在“工作过劳”的排名中高居第2。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数据,2024年5月至6月,全港287.4万名全职雇员的每周工时中位数为43.4小时,其中有25%男性雇员每周工时达50.8小时或以上。

本地未就“工作过劳”制订定义

香港楼宇管理雇员工会理事长何志明指,本港近3分2保安工作采取12小时工作制,实际仍未加上当值前简报和更衣的时间,部分同工更要轮班,休息时间所剩无几,“长时间工作导致精神恍惚。”他又说,饮食业同样工时长,许多工友无法在“落场”时间休息,故有厨师用纸皮垫背,在商场后楼梯间午睡,“工时可长达14小时。”

有前线保安指,长时间工作导致精神恍惚。
有前线保安指,长时间工作导致精神恍惚。

 

目前本港未就“工作过劳”制订定义,过去10年,劳工处共接获1439宗涉及雇员在工作期间非因意外或职业病死亡的个案;单计2021年至今年首季,已有139名保安员身故(见表)。

 

做电视台on-call 48小时不回家

何志明说,保安工时长、薪水低,曾有同事为多赚收入身兼两职,结果猝死,“午饭时看他伏在桌上,便没有再起来。”法例订明保安人员每月工作不能超过372小时,以1个月有31日为例,即每日不可工作超过12小时,据悉起源于昔日有保安员连续工作两更(24小时)后死亡。

劳动工种以外,有前电视台幕后员工形容,同事“过劳”乃常态。阿墨从事媒体工作近10年,曾任电台及电视台资料撰稿,兼任影片后制工作。他说,筹备节目的时间紧绷,曾在3星期内准备10集外景拍摄的游戏节目,“要‘度桥’、试玩游戏、预约场地和嘉宾,并在拍摄后1个月内完成剪接播出。”有节目要连续拍摄近30小时,也有同事通宵剪接影片,“他们on-call(候命)48小时不回家。”

过去10年,建造业有逾230人在工作期间非因意外或职业病死亡。
过去10年,建造业有逾230人在工作期间非因意外或职业病死亡。

 

建筑界同样疲于奔命。建筑师助理Nelson入职5年,每日平均工作10至12小时,来回地盘及政府部门处理图则,也会超时工作至凌晨,甚或于周末和假期加班,“工期短,要设法追赶进度。”

除了体力消耗,精神亦会“过劳”。世界卫生组织于2022年把“过劳”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界定为长期未能克服工作压力而出现的“职业现象”,综合症状包括感到筋疲力竭、对工作产生疏离感或倦怠感,以及工作效率降低。

Nelson坦言,工程进度落后,会自责工作效率低,每当放假便产生罪疚感;早前因病失声,无法接听电话,客户却因此作出投诉,“压力早已爆煲。”阿墨则说,团队自我要求高,往往超时工作以后制更多效果,陷入恶性循环,“不做效果可以准时收工,但成品又不如预期。”他形容,近年经常生病,长时间拍摄及剪接导致劳损,最终为健康而离职。

保安叹“开门不开门”都被投诉

有前线保安亦言,香港投诉文化严重,加剧打工仔的工作压力,“帮忙开门又投诉,不帮忙开门又投诉,那怎么办?”

辅导心理学家陈钰瑜分析,不少打工仔的自我价值感建基于工作,把工作完成度与上司的要求凌驾个人基本生理需要,而群体习惯加大打工仔的“拼搏精神”,“看到同事尽力工作,自己也要尽力。当睡眠不足成为工作团队的规范,健康及睡眠自然不在首位。”部分打工仔工作量大,却认为是因个人能力不足而未能按时完成工作,她相信,与社会自我批判的风气有关,“惯性归因为个人问题,忽视外在因素。”

疫后“在家工作”变24小时无休

此外,疫后出现职场新形态,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令打工仔更易精神过劳。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硕士(辅导)课程总监黄蔚澄教授指,“在家工作”已演变成24小时、7天工作,“我们要有‘健康’的界线,不然问题只会深化。”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于2011年至2022年持续进行“香港打工仔身心健康调查”,访问627名“雇员支援计划”使用者,38.8%受访者自觉工作压力严重,更有19.5%受访者曾想过自杀或伤害自己;有近35%受访者表示“害怕上班”,或曾因面对困难而请假,在受访期间的过去1个月内平均索取6.1日病假。

香港树仁大学辅导及心理学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林嫣红博士认为,香港打工仔长期受压,无奈许多雇主不理解,员工身心健康与工作表现有直接关系。她盼望,雇主能多加留意员工健康状况,检视公司政策及作出调节,共建友善职场。

港大研究调查发现,93%受访社工属中等职业过劳。
港大研究调查发现,93%受访社工属中等职业过劳。

 

社工医护等较常面对“继发性创伤压力”

身心过劳以外,有学者指出,助人的专业人士较常面对“继发性创伤压力”,继而引发“慈悲疲劳”,影响深远。

疫情为社会带来冲击,市民身心疲惫,加上留守长者及学童自杀问题涌现,社工面对人手和资源短缺疲于奔命。针对社工的职业过劳问题,非牟利慈善团体“自在社”推出支援计划,并委托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展开“如何改善社工职业过劳”的学术研究调查。

约250名受访社工中,93%属中等职业过劳,80%面对中等“继发性创伤压力”,更有68%有抑郁症状;及后港大扩大研究范围,收集近1400名社工的数据,当中89%出现职业过劳。

 

港大研究员陈冠妤博士解释,社工、医护及纪律部队等助人的专业人士,较常面对“继发性创伤压力”,如社工助人期间会听到令人心酸的故事,其情绪也有机会受到影响,“他们不是第一身接触创伤事件,但会继发性感受到压力。”

港大社会科学硕士(辅导)课程总监黄蔚澄教授指,对两次研究中近90%的过劳比例感到惊讶,并指部分社工出现抑郁征兆及自杀念头,已响起警号。他续指,当过劳加上继发性创伤压力,便会进一步引发“慈悲疲劳”,如助人者对他人失去慈悲心和同理心,影响工作表现。

陈冠妤庆幸研究只有6%受访者认为“慈悲满足感”低,即大多数人仍能透过助人、见证受助者情况好转而感到满足。两人期望,社会加以注视慈悲疲劳带来的影响。

记者:仇凯瑭

---------------------------------------------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点击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闻及生活资讯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飞龙在天”奇景现香江 多区市民目击彩龙翱翔 天文台:亲身见到超幸运|Juicy叮

何伯何太涉互殴案 何太现身法庭称“头好晕” 获准保释至明年1月再讯 将与何伯一同提讯

秀茂坪顺利邨福德庙起火 消防拖喉救熄

珍惜生命|竹园南邨商场印裔汉割脉 昏迷倒卧后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