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全球研究显示 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高10倍 及早治疗可降风险两至三成
世卫调查显示,抑郁症影响逾3.32亿人,占全球人口4%。港大医学院领导一项全球性统合分析研究发现,抑郁症人士自杀风险是非抑郁人士10倍,因心脏病、糖尿病、前列腺癌、大肠癌等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增加约3至8成;有酒精/药物滥用障碍抑郁人士,死亡风险更增加近1.6倍。团队指,抑郁症确诊后首180天内死亡风险最高,吁社会积极推动早期识别与介入。
25岁以下及60岁以上抑郁者自杀风险为非抑郁者10倍及13倍
年龄与性别影响死亡风险。25岁以下及60岁以上抑郁人士的自杀风险,分别为非抑郁10倍及13倍。男性抑郁人士自杀风险,为非抑郁男性的9至10倍;女性抑郁人士自杀风险,则是非抑郁女性的12至13倍。

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黄秀雯表示,抑郁人士死亡风险上升,原因或与生活方式相关,例如较易有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治疗依从性亦可能较低,“未能定期服药或接受心理治疗,令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加剧健康风险。”她指,抑郁人士若及早接受有效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以抗抑郁药为例,整体死亡风险下降约20%;部分接受神经调控相关治疗(脑电荡疗法)人士,亦会降低死亡风险近30%。”
社会应正常化精神治疗
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助理教授罗嘉莹表示,很多人碍于担心影响他人而不求助,社会应正常化精神治疗,“ 不应觉得找人求医,就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坚强”。她又强调,“看开一点”不代表痊愈,吁患者及早求助及治疗,“要痊愈需要经过合适治疗,包括服用抗抑郁药、心理治疗、改变生活习惯等,好像拼图合在一起”。

低密度心理治疗可作轻度抑郁或焦虑第一线治疗
政府目前在3个地区康健中心或康健站试行“健康心灵先导计划”,提供免费精神健康评估和安排跟进,有需要人士经评估后可获安排“低密度心理治疗”。新一份《施政报告》宣布明年会增加6个中心,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精神医学系系主任兼临床教授张颕宗表示,低密度心理治疗在英国基层治疗中实行多时,而不同治疗指引也有提倡以心理治疗方式,作为轻度抑郁或焦虑第一线治疗,“能够不用药物,也可通过一些相对低强度治疗,让病患得到适切治疗,无需次次都用到最高层级的专科治疗,可疏导和舒缓治疗挤塞”。
张形容,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有轻有重 ”,惟本港现有公共医疗系统倾侧精神科专科门诊,个案花较长时间轮候,强调“分层护理”是大势所趋,方向正确。他补充,本港每十万人约有6至7个精神科医生,逊于高度发达经济体的18至20个精神科医生,这方面有强化空间。
港大医学院指,是次研究是抑郁症和死亡率最大规模的统合分析,涵盖本港、内地、美国、英国、澳洲、巴西、南非等全球27个地区或国家,综合分析268项研究,约1,000万名抑郁症人士及近28亿名对照者。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性精神医学期刊《世界精神医学》发表。
记者 萧博禧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