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食堂︱清华摘牌面向全校开放 学者:推动民族团结促进融合

官方大力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整治“清真泛化”。据《星岛》了解,清华大学唯一的“清真食堂”已被拆牌,非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进去用餐。有传北京一些高校的“清真食堂”亦已摘牌改名,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北京学者习五一评论,此举可以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融合,“不是强调差异与分离,而是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实现自然融合。”
官方近年强力整治“清真泛化”,除了各地清真寺建筑展开“去阿拉伯化”、“去沙特化”,还叫停国家立法规范清真食品,北京一些高校亦开始将清真食堂摘牌。




“新学期开学,学校的清真食堂被摘牌,‘禁止非清真食品带入’的标语被清理。”有清华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称。还有学生表示,最近“清真食堂”改叫“闻馨园”了。
“禁止非清真食品带入”标语消失
一名近日进入清华大学观察的人士告诉《星岛》,“清真食堂”招牌确实已经不见踪迹,原来挂牌的外墙红色面砖也被拆掉,露出大面积的灰色墙体,餐厅大门上方贴著“闻馨园”招牌,“餐厅内部装饰没有改变”。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还提供了相关图片。
据悉,事件的导火线,是一名清华的伊朗女留学生7月20日左右,在小红书上发视频对学校清真餐厅的美味赞不绝口,无意提到说带一个汉族同学来吃饭,后者的饭卡刷不了,无法入内用餐。视频引发关注,有网民向有关部门投诉。
上月16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公众号在开学前发文称:佟园食堂是学校的纯清真食堂,“白天时只对穆斯林同学开放,18点后的宵夜对所有同学开放”。
医师陶黎纳在其微信公号称,他向北大信访办投诉,认为涉嫌错误理解清真食品概念,削弱和危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必须对所有民族师生开放。9月1日,他接到北大信访办人士电话沟通此事,原来是一场误会,北大2022年已经取消相关限制,不存在只对穆斯林开放一事。北大艺术学院的这篇文章已经删除。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习五一在微博撰文指出,清华大学等高校清真食堂原来仅限特定民族师生使用,无形中构建区隔,此举可以打破空间与心理隔离,促进饮食文化的共用与包容,避免将饮食差异标签化、对立化。
她指出,这一变化体现从“差异管理”向“融合促进”的转变,是对“互嵌式社区”理念的积极回应,“是新时代下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