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即时经济
传入的 cat_slugs: %e5%8d%b3%e6%99%82%e7%b6%93%e6%bf%9f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即时新闻 - 3个月以内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2228
最大页数: 223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265886, 7269058, 7269023, 7268966, 7268819, 7268801, 7268793, 7268804, 7268807, 7268781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12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12

创新药重回牌桌 港股18A再启造富神话

星岛环球网报道,2025年,港股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盛宴。

《星岛》见习记者黄冬艳 深圳报道

仅在上半年,42宗IPO上市总募资金额就达1071亿港元,同比增长超700%,占全球IPO募资金额的比重达到25%,位列全球榜首。同期内港交所仅主板在处理的上市申请就超210宗,再度创下新高。

下半年这种热度仍在持续。港交所CEO陈翊庭在9月5日的2025香港交易所未来科技峰会透露,截至8月底港交所新股融资总额已增长至134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的同比增幅。

坐了三年多冷板凳的创新药,也终于在这轮行情中重回牌桌,并成为今年港股IPO市场的中坚力量。

今年前8个月,已有14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成功挂牌港交所,累计募资金额破180亿港元,其中既有恒瑞这一募资百亿的行业巨头,亦有映恩生物、维立志博、银诺医药等港股18A新锐,无论是上市前最高5000倍以上的公开认购,还是上市后股价逾200%的涨幅,都展示著资本的热度和信心。

整体来看,创新药的热度已弥漫至整个资本市场。

截至9月5日,今年以来万得(港股)中国创新药指数大涨108%,恒生创新药指数涨幅118.34%,投资者对于港股生物医药股的信心正在快速恢复和提升,令后者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最靓的仔”。

市场的信心不仅来自于政策等层面的利好,更多在于我国创新药已进入成果兑现阶段,研发进展催化较多,而创新药企业也在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中拥有了更强的确定性。

Wind数据显示,创新药指数在上半年已上涨约22%的基础上,下半年至今的最新涨幅已高达33%。这意味着,第四季度创新药板块仍具备着掀起新一轮资本浪潮的可能性。

“造富”神话

2018年4月,港交所正式推出主板上市规则第18A章。这是为未盈利或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设立的专项上市制度,核心条件包括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至少一项核心产品通过概念阶段、获得资深投资者投资、资金主要用于研发等,目的在于为高研发投入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推动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第二年,国内也推出了科创板,再度为医药企业打开上市融资通道。

彼时恰逢国内创新药审批改革、医保制度改革的窗口期,大批海外医药研发人才抓住机遇回到国内创业。港股18A的出现,将酝酿了几年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推上发展快速通道,并打开走向世界的大门。

据媒体当时的统计,截至2020年末已有28家生物医药企业借道18A登陆港交所,募资总金额超800亿港元,2021年递表企业更达到48家,年内顺利上市企业达到20家,接近香港当年新股总数一成。

2018-2021年间,共有48家生物科技公司借道18A登陆港交所,超额认购、上市首日暴涨情况屡见不鲜。大量即便只有一两条未成熟管线的初创医药研发企业也借着窗口期上市“捞金”,但队列中也不乏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君实生物等一批后来的创新药头部企业,其中港股18A规则推出的首年8月,百济神州更是拿下了70.85亿港元的募资,独占鳌头。

港股18A一度成为“造富工厂”,港股市场也由此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生物科技融资中心。所有人都以为,那几年的资本狂欢是中国创新药的开始,却没想到,已是巅峰。

资本热潮过后,靠上市提前“创收”的创新药企业,却迟迟未能兑现管线价值,加之疫情、国际环境等影响,全球市场的流动性收紧,大量资金从港股流出,A股也收紧了科创板的上市申请。创新药泡沫在2021年前后被戳破,进入了整体估值重塑的深度调整期。

▲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行情变化,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行情变化,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药智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药品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为392起,累计融资额1833.71亿元,2021年投融资事件数量增至523起,融资总金额1718.86亿元。但自2022年开始,融资金额便腰斩至804.41亿元,2023、2024年行业融资持续下跌至“6字头”“5字头”,不少资本更是“谈药色变”。

2022-2024年,港股18A上市企业甚至只有个位数,几乎只有高峰期零头,且上市后“破发”成为常态,在市场预期变冷,基本面难以支撑的情况下,即便是此前已上市的明星企业,股价也多数从高位滑落。港股18A走向资本市场边缘。
这是被称为“资本寒冬”的三年,融资难成为医药行业普遍问题。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却尚未有产出的创新药企业,开始“卖青苗”,透过将早期管线的权益对外授权,获得继续生存的空间。

这也使得过去几年国内创新药企业对外授权的交易额逐步追平一级市场的投融资金额,成为支撑中国创新药持续造血的资金来源。

热度再起

2025年,中国创新药终于得以“破冰”,并再度回到了聚光灯下。

随着全球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让部分避险资金回流港股,同时中国支持创新药的政策利好频出,以及港交所优化上市机制吸引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等多重外部因素叠加,造就了港股今年爆火的局面。

据毕马威《中国内地与香港IPO市场》报告显示,2023、2024年港股全年的募资金额分别为460亿港元、880亿港元,但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1071亿港元,其中A+H股募资金额比重达到72%。

2025年上半年,已经有6家生物科技公司申请港股18A上市,且在前十大IPO项目中,恒瑞医药、映恩生物2家医药企业分别凭借114亿港元、19亿港元的募资位列第二、第十名,恒瑞医药的百亿级募资更是近五年来港股医药IPO最大规模。
若从公开发售的认购情况及上市首日表现来看,创新药获得的关注和追捧更是尤为明显。截至8月中旬,今年共有14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其中创新药相关企业有9家。

在公开认购Top20企业中,创新药独占6席,包括银诺医药、中慧生物、维立志博、药捷安康、恒瑞医药、泰德医药,其中前四家均为港股18A企业,认购倍数分别达到5431.66倍、4007.64倍、3494.78倍、3419.87倍。

同期上市首日股价涨幅Top20企业中,银诺医药、中慧生物、映恩生物、维立志博、药捷安康5家18A创新药企业占据前六位置,首日股价涨幅分别达到206.48%、157.98%、116.7%、91.71%、78.71%。

越来越多的生物科技企业正在抓住窗口期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据港交所CEO陈翊庭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港交所在处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仍有24家,预计下半年还会继续增加。

9月8日,上半年刚成为港股18A企业的映恩生物还宣布将被调入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名单,即内地合格投资者可透过上交所直接投资其公司股份,预期可进一步扩大其股份交易流通量,“代表资本市场对本公司表现及价值的高度认同。”

IPO市场之外,国内创新药研发管线对外授权交易也屡创新高。

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管线相关交易的总金额达到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9%,较2024年全年还要高37亿美元。其中对外授权交易的数量为72笔,首付款已达到26.38亿美元。

目前中国创新药在研管线数量、上市新药数量均占全球30%以上,2025年全球医药交易Top10中,中国创新药资产的贡献率超80%。比如今年5月三生制药将旗下PD-1/VEGF双抗除中国外的全球权益授予跨国药企巨头辉瑞制药,凭借61.5亿美元的交易总金额位列全球医药交易第三,其中12.5亿美元不可退不可抵扣的首付款,更是刷新国内药企出海交易首付款新记录,也被视为国内创新药企业逐渐主导管线交易话语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创新药淘汰赛开始?

与资本寒冬前凭借创新药概念蜂拥上市制造行业泡沫不同的是,如今港股18A上市企业已成为本轮市场上行行情中的重要力量,这其中不仅有政策支持、市场资金回流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内部研发管线数据的支撑,以及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带来的长期确定性。

▲来源:天风证券
▲来源:天风证券

 

据国投证券统计,国内生物科技创新药企业商业化步入正轨,已进入加速放量阶段。

一方面是已上市产品放量提速,2025年上半年69家A股、港股生物科技创新药公司共实现521.3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另一方面整体营收大于1亿元的公司数量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至2025年上半年共有41家公司实现营收超过1亿元,数量同比增长5%。

归母净利润方面,亏损亦呈大幅收窄态势,2025年上半年69家A股、港股生物科技创新药公司总体归母净利润为-23.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6.3亿元实现大幅减亏。预计国内生物科技企业合计归母净利润有望于2026年扭亏。

思路迪医药首席财务官张竞指出,今年中国创新药市场热度得以创新高,一方面在于国内医药创新公司的能力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国外大批跨国药企纷纷到中国寻求管线交易,创下诸多交易新高纪录,产业投资机构对此亦非常看好,另一方面是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融资及创新药市场相关政策利好。

但长期来看,本轮行情后,创新药行业或将走向两极分化的态势,逐渐进入淘汰赛的阶段。

张竞向《星岛》记者解释称,目前资本市场的轮动是国家政策大势所趋,此外在全球资本市场回调、美国贸易政策变动令资金回流港股等系列因素综合影响下,本轮创新药市场上扬趋势或许可持续一至两年,但长期而言,创新药企业还是需要靠价值取胜。

“好的公司会成为世界领先,并且在世界医药市场上拿到一定的话语权,但业务不够扎实的公司必定会在资本市场的轮动中被淘汰。”

换言之,在经历2021年后的一轮行业深度调整后,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估值已经回归理性,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真正有商业化兑现价值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在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恒瑞5月底登陆港股。
▲恒瑞5月底登陆港股。

 

据《星岛》记者不完全统计,自恒瑞5月底正式登陆港股点燃创新药热度后,陆续有近10家创新药企业披露了配股融资计划,均为有优质研发管线支撑或盈利基本面向好的企业,包括荣昌生物、科轮博泰、君实生物、神州细胞、歌礼制药、康方生物、圣诺医药、信达生物、三生制药等,其中信达生物、康方生物两家头部募资分别达到42.65亿港元、34.93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康方生物自2024年宣布核心管线产品依沃西单抗在临床试验中头对头打败全球药王后,在全球资本市场声名鹊起,两次融资累计超30亿港元,算上此次融资,近两年其已获得总计超65亿港元的资金支持。

天风医药杨松团队认为,未来创新药投资将更注重海外合作、更注重早期数据、更注重平台型公司,AI制药、创新药企盈利、突破性疗法的重要性也有望持续提升。“立足当下,新机制、良好数据的分子持续刷新出海金额的上限,中国创新药正式参与到全球更广阔的市场中。”

接下来,医药行业还将召开世界肺癌大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等会议,诸多中国创新药企业将参会并披露相关管线最新数据,有望对市场形成一定的催化,同时推动国内企业海外授权交易的持续落地。

---------------------------------------------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点击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闻及生活资讯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港元拆息全线抽升 1个月Hibor报3.16厘

联储局降息预期升温 打工仔强积金四大应变策略|彭永东

美国8月CPI升2.9%符预期 美股三大指数创新高 道指涨500点 甲骨文回吐4%

恒指9月至今升逾1300点 企稳二万六 创4年新高 阿里百度领涨 专家料续反复向上|港股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