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焦点
传入的 cat_slugs: %e7%84%a6%e9%bb%9e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其他栏目 Default - 2023年1月1日后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7720
最大页数: 772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299812, 7299564, 7299382, 7299361, 7299336, 7299327, 7299303, 7299294, 7299244, 7299243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10-13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10-12

【毒品政策大辩论】14岁女孩吸毒致死 ...... 黄秋生、姚永安、赖彦宏 他们说了什么?

【星岛网报道】香港艺人黄秋生2月17日在脸书个人帐号发帖写道:“加拿大政府,吸毒唔系人嘅自由问题,呢个系而家你个政府毒害人民嘅问题。你犯紧法呀!反人类罪呀!”黄秋生的帖文引起网络上广泛回响。
 
 
 
 
2月18日香港艺人黄秋生在脸书再次就加拿大毒品问题发帖写道:“告诉儿童有自由吸毒的政府,已经不是智障那麽简单,是邪恶。可以说是反人类。”
 
 
 
黄秋生帖文引起网络上广泛回响后,加拿大时评人姚永安在黄秋生帖文下留言,亦引起激烈讨论。
 
(姚永安,资深时评人。长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曾任加拿大华人情绪协会理事长、卑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顾问、香港协进会会长等职务,多年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2006至2011年期间,出任省新民主党顾问,担任在野新民主党党领袖及其议员与华人社群之间的桥梁。现为新民主党国会议员关慧贞办公室主任。)
 
姚永安
 
姚永安在黄秋生帖文下留言道:
 
黄秋生 Anthony Perry :若果您是说星岛近日报导( 14岁华裔少女吸毒致死 父母痛问政府:为何不能强制戒毒? )那位14岁少女overdose的悲剧,我的看法是:
媒体报道是父母一方之词(由于私隐政府一般不能出来讨论个案),即使那是事实的全部,为何父母不能说服子女,又或让子女明白呢?若果那是我的子女,我们必然会尽力劝说令其接受。若果真的是因为不愿“寄宿”而不愿意戒毒,父母是否有责任劝导令其明白而自愿去戒毒呢?
 
我自己身为父母,也见过很多华人家长如何对待子女。究竟两代人的关系怎样?子女对父母有几多尊重和信任,每家人都不同。
 
面对父母力劝、责骂、威胁、胁迫,子女很多时是会忍气吞声点头呼敷衍了事回应的,但那却不等如是自愿。
 
若果父母真的完全说服子女自愿戒毒,便不会因为不愿“寄宿”而改变主意。
 
当然,作为局外人只知道一部份,我们很容易给意见。这家人的两代关系如何,父母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服”子女,我们一无所知。
 
一个人为什么吸毒/滥药,各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有些人是因为做手术服用了医生开的处方止痛药而上瘾,有些人因为家暴、乱沦、性侵、在原住民寄宿学校受长期虐待、失业、无家可归、精神病等等。即使戒毒,若果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很快会再滥药。
 
若果加拿大是行使所谓“禁绝”政策,滥药人士只会隐藏自己,父母不会知道,更不会有社工上门劝导。在外面又或朋友家𥚃overdose,由于害怕惹上官非,也不敢报警求助,令overdose死亡的机会大增。
 
在阿省,家长可以强迫未成年子女戒毒。但10至15日戒毒出来,很多都会再食返,而且会对父母的关系和信任造成严重的破坏,之后离家出走… (有些女子更沦落街头及卖淫),那都是真实的个案。
 
在卑诗省,父母可以以精神问题把未成年子女送去戒毒,但把子女送入精神病院是否真的能够解决问题,还是令问题更坏呢?
 
反观现时政策可令家长有机会和有时间劝导及协助子女戒毒。
 
还有的是在西方社会,很多上几代的人都有食过大麻(当时是犯法的),包括政府及商界最成功人士。今天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虽然周街都有得卖,却未见到人人食大麻的现象。
 
西方社会没有“毒品”这个名词,所谓“毒品”和“药物”都是叫drugs。
 
加拿大的医学会是以医疗角度来看滥药问题,若果我们的医生都系“离地”和“左胶”信唔过,那大家仲驶乜睇医生?
 
事实是,尝试以医疗方式处理滥药/毒品问题不只是加拿大,很多西方先进国家都有采用。
 
问题是香港人离开香港后来到另一个国家,在批评之前有冇先了解当地的情况,而不是硬把香港那套应用在这𥚃呢?或许这个会令某些人感觉道徳高尚,但若果无法投入认同加拿大社会,那便是活在“左胶”地狱,何必呢?!
 
2月18日姚永安在黄秋生同一篇帖文下留言道:
 
究竟是谁智障,以下是人工智能的查证。不过,其实有一点点智能的人都应该知道。
 
不,加拿大并不告诉儿童他们有权服用毒品。
 
加拿大法律对药物使用有严格规范,包括可卡因、海洛因和甲基安非他命等受管制物质在所有年龄层都是非法的。即使是合法物质,如酒精和大麻,也有年龄限制(大多数省份为19岁,阿尔伯塔省和魁北克省则为18岁)。
 
然而,加拿大采取减害(Harm Reduction)的公共卫生政策,例如药物教育课程、安全使用设施和去刑事化讨论,目的是减少过量死亡和成瘾带来的危害。这些措施并不是鼓励吸毒,而是专注于公共健康和安全。
 
学校和政府宣导活动向年轻人提供药物风险教育,同时强调理性决策和获取支援服务的权利。
 
 
 
2月20日,社区参与者赖彦宏向《星岛网》投书,回应姚永安的言论。

(赖彦宏,卑诗省列治文市居民,是一名父亲。从未参与政治活动,2024年初因反对列治文设立毒品注射屋,开始投入社区活动,组织“为孩子站出来发声”(Speak Up For Our Children)抗议活动;随后推动学校反霸凌政策;又反对省府和市府在未经居民咨询下就设立永久性支援房屋。他和其他社区倡导者打出“Keep Richmond Safe”口号。)

赖彦宏

赖彦宏向《星岛网》投书全文如下:

姚永安先生在这篇评论中将这个悲剧归咎于父母的责任,而忽略了政府政策上的重大失误。父母在得知女儿染上毒品后,已经竭尽全力寻求帮助,并试图强行说服女儿进入戒毒治疗,但他们却被现行的政策束缚,无法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孩子。将责任推给父母,说他们没有说服孩子自愿戒毒,忽视了制度上对家长的无力感和对年轻人保护不足的问题,这是非常片面且错误的。

首先,政府政策,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处置,将孩子的选择权放在首位,忽视了家庭对孩子的保护责任。当父母试图让孩子接受治疗时,他们却被告知不能强迫孩子去戒毒,这样的政策并未考虑到成瘾问题的复杂性和年轻人面临的心理压力。未成年人往往难以完全理解毒品对身心的危害,因此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而不是让他们完全自己决定。这样的制度使父母无法有效干预,并且错失了拯救孩子的机会。

此外,加拿大政府要求未成年子女在达到18岁之前必须有监护人,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和保护孩子,避免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然而,当政府剥夺了家长在这些情况下的干预权力,并且将孩子的选择权置于家庭和社会的安全之上时,那么监护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临重大危险时提供帮助,那么监护制度到底是为了什么?既然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来保护他们的利益,那么为何在最需要的时候,政府却剥夺了父母这一基本权利?

其次,姚永安先生提到如果父母真的完全说服了子女戒毒,情况就会不同。这一观点过于简化问题。毒品成瘾并非单纯的“说服”问题,尤其是在14岁这样的年龄,孩子们面临同侪压力、情绪问题等多重挑战,这些都使得他们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家长的责任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有效的社会和医疗支持,单靠家庭力量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姚永安先生提到的“在西方社会,很多上几代的人都有食过大麻”,他将大麻合法化与此问题相比较,这是过于简化的说法。大麻和像鸦片类药物、芬太尼等硬性毒品有着天壤之别。硬性毒品如鸦片类药物和芬太尼的成瘾性要远高于大麻,有些情况下一颗药片就能让人上瘾。过量致死的风险更是大大高于大麻,甚至是千倍的差距。将毒品问题视为单纯的大麻合法化问题,不仅是对这些毒品危机的轻描淡写,还忽视了这些成瘾药物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巨大伤害。在这个案例中,失去孩子的痛苦并非源于吸食大麻,而是芬太尼这类极具危险性的毒品。姚永安先生无法将这些问题如此轻描淡写,因为这并非是他的孩子命丧毒品,他应该更加重视毒品对家庭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最重要的是,姚永安先生显然忽略了政府的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支持合法化硬性毒品的立场,并试图将这些政策视为对抗毒品危机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会让毒品问题更加恶化。借着推崇所谓的“安全供应”政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毒品的使用,导致了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毒品,并未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来支持戒毒治疗。这样的政策会使得毒贩更为肆无忌惮,对社会的危害更加深远。

因此,将责任推给父母而忽视政府政策的问题,是对问题的错误定位。应该强调的是,政府应该改变政策,为成瘾者提供更多的支持,而不是让孩子在这样的危险中无助挣扎。真正需要改变的是现有的政策,而不是一味指责家长的努力不足。

T05

---------------------------------------------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点击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闻及生活资讯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志愿者一日内捡获数百只撞楼死雀 专家吁多市强制改建“防撞窗”

【社区消息】11月1日一千零一夜梦想成真 “孟尝之夜”共贺新里程

前皇家骑警指可疑资金流入台湾宗教团体 多为“顺冧把”百元新钞

和沙省立场一致 缅省省长也呼吁渥太华取消中国电动车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