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騫-專欄
2024-04-17 12:39:38

【陳雋騫專欄】身份認同

與母校校友聚會,在香港甚為普遍,可能是學校文化,亦可能是香港教育界的傳統,又或者中國人重情而在聯絡感情上比較積極,加上資本主義的香港社會,人際網絡的維繫極其重要。我參與最多最積極的是大學校友活動,因為大家都是音樂人,一起在文化圈及藝術教育圈子內工作,因此亦肩負起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校友會主席數年。今年是自己在清華大學碩士課程的最後一個學期,亦多穿了清華大學的制服出席各式各樣活動,好好享受快將結束的校園生活,同時亦在拍攝剪輯這個香港政務人才項目的招生宣傳片。這刻身份既是中大人,亦是清華人。
  
全職工作性質是營運活動製作及工程公司,因此客戶包括不少香港的學校,例如聖保羅書院過往十多年的周年慶祝晚宴,都是由我們公司負責統籌,與舊生會已超越客戶及供應商的關係,長期誤會我是學校舊生,人人稱我師兄或師弟,我怎樣解釋也沒用。至於太太是拔萃女書院校友,我這個姑爺當然陪伴出席過不少活動,與拔萃女、男書院的校友都日趨熟腍。
  
上周卻終於出席二十多年沒參與、自己中小學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春茗,與一眾舊同學碰面,是興奮、難得、感恩的。一位在政府工作的舊同學知道我對政策研究有興趣,便落力介紹一些不同級別的校友給我認識。迎來最多的是:「你是聖保羅舊生?我以為你是拔萃的!」其次是:「我是你社交媒體追隨者,還以為你是男校St Paul仔!」最特別的一個:「你不是嘉諾撒聖方濟各的校友嗎?」那一所是女校,我只是他們的家長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