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2023-08-07 12:09:39

【評論】《線上新聞法》碰釘 聯邦政府硬撐無益

【世道仁心】聯邦政府與網路平台巨頭鬥法,對民眾的影響逐漸浮現。引起大眾對廣告收益分潤,傳播新聞資訊的社會責任等問題的討論。然而,導致問題奔入死胡同的一大原因,是聯邦政府的《線上新聞法》(Online News Act)設計欠走位空間。

Meta於上周二(8月1日)向用戶宣布,將屏蔽加拿大Facebook和Instagram網路平台上新聞。並於未來數周實施新政策,屏蔽所有加拿大用戶可閱讀的新聞。

另一巨擘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早前也表示,將從其加拿大平台的新聞聚合器Google News和Google Discover撤下與加拿大新聞相關的鏈接,暫未有具體行動。

也許因為認定「澳洲模式」非常成功,聯邦政府的《線上新聞法》一味向前衝,忽略了「澳洲模式」中暗設的妥協空間。

「澳洲模式」暗設妥協空間

根據澳洲的相關法規,只有被財政部「指定」(designated)的網路公司,才會被強制與新聞機構展開仲裁程序。而且網路公司可直接與新聞機構達成閉門協議。為了規避遭財政部點名,Meta和谷歌遂跟個別傳媒簽訂協議。

本國的《線上新聞法》則要求網路公司向共享其頁面鏈接的新聞媒體提供補償。公司必須跟新聞媒體簽定合約,付費轉載新聞內容。如果網路平台與媒體未能達成協議,依法要求雙方接受強制仲裁,以釐定付費水平。

那不是很相似嗎?不都是跟新聞機構簽訂協議?

分別是,在澳洲,雖然有了法例,但由於Meta和谷歌從未被當局「指定」,所以理論上從未被相關法例規管過,跟媒體簽協議不是因為遵守法律,而是自主的商業行為,而且閉門協議的內容有相當彈性。

在本國,如果要繼續使用新聞鏈接,網路公司就必須服從法律,跟媒體達成協議。如此一來,這就開了先例,以後類似法規可能陸續有來,網路公司當然不會輕易就範。

所以目前的大鬥法,不只是銀碼的問題,更一場權力博弈。聯邦政府圖用法律框架強制;網絡巨頭竭力維護自主空間。事態的發展,將視乎雙方如何畫出彼此都能夠接受的妥協空間。

提高稅惠鼓勵民眾訂䦧

新聞傳媒的營運模式面臨挑戰,如何維持運作,每天製作專業新聞產品,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線上新聞法》向網絡公司開刀的做法,似乎行不通。政府需要打開思路,探索其他途徑。

例如自2020年起,訂閱國內新聞機構電子版可獲稅收抵免

(Digital news subscription tax credit),抵扣500元﹐最多可減75元稅款。現時的抵免額僅為支出金額的15%,如果把抵免額提高至50%,甚至更高,或有助增加民眾訂閱新聞服務的動機。而訂閱人數增加,對新聞機構更是直接的利益。

徵稅好過正面開刀

智庫組織勞里埃研究所(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於6月發表一份探討新聞媒體政策的報告,提倡用多管齊下的方式,建立一個公平的、基於市場的競爭環境。

除利用稅惠鼓勵訂閱,報告更建議創建《加拿大記者基金》(Canadian Journalists Fund),其資金來自向如Meta、谷歌等數碼新聞中介機構徵稅。而且政府不能參與基金資金的管理或分配,以免直接或間接影響言論自由。

無論如何,按目前情況,《線上新聞法》向網路巨頭正面開刀的進路並不可取,政府硬撐無益,宜盡快尋求下台階,把心思轉向制定其他長遠可行的方案。

文:獨立時事評論員廖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