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騫-專欄
2024-01-19 11:57:27

【陈隽骞专栏】女大不中留

大女儿在本地传统小学就读小五,于是给予大女儿两个选择:下学年继续留守本地传统学校升读小六,或转移至国际学校。原因简单,因为本地小六,就是国际学校的初中第一年,要适应的话,这就是机会。
  
讨论了两年研究中学是否转到国际学校,首先因为她最好的朋友都在这间国际学校就读,其次是一个暑假的剑击训练,当中学员大部分来自这所国际学校,而大女儿与他们形影不离之余,更令全体学员于午膳时间放下手机,与她下中国象棋,无意中萌生了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的肯定。而家长的原因,只不过是:拥有本地学校学术根基,继而利用国际学校较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来扩阔这个根基。
  
一切准备就绪,得回来却是大女儿一句:「我是管弦乐团的重要成员,明年小六将会担任首席大提琴。我亦是田径校队重要一员,明年我便是田径队胜出的寄望!学校现在不够人,我走不了!」道出的,可能是劳动人口和中产家庭移民数字的反映,但作为父亲所看到的,当然就是大女儿那份父母未必能培育得出的责任感。
  
家长通常看成是责任感,或只是简单的一个「乖」字,便完成了这个结论。但如果细心代入女儿的心情,她的内心充满著的,有感恩、有情义,有回忆,亦有对自己和学校抱有的希望,和自发地定下的目标。原来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女大不中留」?原来已经不中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