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專欄
2024-03-04 11:45:51

【康子专栏】太多评论,太少创作

先前写《预言:香港电影复兴》(3月1日),反映媒体「太多评论」。
  
一部港产片,千百条赞弹感想。明嘅,时势问题,不讲电影,讲乜?
  
文中提及大导演张彻(1923年至2002年),只有他,「评」而优则「导」,获邵氏赏识,自己动手,拍出一连串风格强烈的动作电影,开创一个新时代。
  
并启发后继者:吴宇森、刘家良、陈可辛等等,影响深远。
  
可见写评论,亦有积极作用。但除了张彻,还有谁?
  
聪明朋友即指出:「杜鲁福。」
  
哗,抱歉,真的遗漏了。法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名导演(1932年至1984年),新浪潮电影先锋,影响不只当地及欧洲,甚至全世界,其中包括香港。
  
代表作:《野孩子》、《偷吻》、《祖与占》、《四百击》,还有中年后的《蛇蝎夜合花》等等。
  
电影风格清新活泼,以爱情为主题,拍出人与人之间的感应。他十四岁辍学,写影评出色,得机会在片场实习,久经历练,终于当上导演。
  
仍记得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青,对他热烈追捧:陆离、石琪、亦舒、西西,顺带将法国电影介绍到香港,启发下一梯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浪潮」导演。
  
那是一个充满热诚、理想、创新的勇敢时代,电视电影双线发展,融合欧洲的人文思想,与荷里活的商业元素,浩浩荡荡,昂然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港产片的全盛时期。
  
而一切,原来只不过由写影评开始。可见「评论」的积极作用。与其空口弹赞,不如试写一个故事,进一步成为剧本,说不定,一部伟大的电影,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