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專欄
2023-08-13 10:06:09

【康子专栏】「驱魔」的前世今生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人类社会有三大激变。
  
一是「纹身」。由不见得光,变潮流。
  
二是「同性恋」。堂堂正正走出来。
  
三是「驱魔」。自古以来,极度隐秘、禁忌、暗黑,连神职人员也极罕提及。
  
最强突破, 真的是来自电影《驱魔人》(1973年)。全球观众喊惊,却很少人意识到,从此我们对「上身」等事,逐渐接受及合理化。
  
导演威廉弗烈坚,本月刚逝世。他原本以「爆料」的八公心态拍摄《驱魔人》,正如他拍法国到美国的贩毒活动( 1 9 7 1 年《霹雳神探》),以至后来的电视剧系列《CSI》(罪证科学)等。
  
俱是硬桥硬马, 写实叙事派。正因如此,由他来拍「驱魔」,效果特别震撼。令观众忽然醒觉:鬼片不是迷信、不是娱乐,亦不是人扮的恶作剧,而是真实发生!
  
潮流一开,引发大量追随者。像上世纪8 0 、9 0 年代, 港产片蓬勃一时的「捉鬼」电影,荷里活更多,连史匹堡也拍过《鬼驱人》等,主要为娱乐。
  
更重要的转变,来自近年的罗马教廷。对于「驱魔」,从否认、默认,到承认。
  
打前锋的大将, 是基比奥艾摩夫(Gabriele Amorth,1925年至2016年)神父,即是今年《第一驱魔人》主角的原型。
  
他生前写的驱魔事件,全是来自实战经历,成为全球畅销书,反应正面。
  
亦令到教廷一改传统作风,干脆将「驱魔」活动公开。背后的硬道理:既有「魔」,必有「神」,令信众更坚定。
  
这个重大转变, 促使「驱魔」逐渐正规化。除了鼓励写作及拍电影,教廷亦开班授徒,收取过程严格,投身者亦稀,因为呢份工不易做,性质非常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