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專欄
2023-07-31 11:37:59

【康子专栏】向唐涤生学中文:壮烈

语言教育有一派理论:「听」比「读」、「写」更先入脑。
  
笔者可以做证。为甚么由细到大,学中文容易,考中文又得高分?完全没有现今学童「抗拒学中文」的难处。
  
回想起来,要多谢嫲嫲。因为她是任白铁粉,在家里长播黑胶碟《帝女花》与《紫钗记》。
  
早在阅读金庸小说之前,更先进行「听觉教育」的,其实是唐涤生的曲词:

「飘渺间,往事如梦情难认。」(《帝女花》)
「风吹翠竹,灯昏照影印帘栊。」(《紫钗记》)
「听佢泣诉多风雅,悲逝水年华。」(《牡丹亭》)
「香销爱未销,弦断情还在/人去情还在。」(《再世红梅记》)

自小听惯听熟,这些源自唐诗/宋词/元曲的传统中文,优雅精炼,像传授你「九阴/阳神功」,又等于请你饮列祖列宗的「十全大补酒」。
  
然后才返学校,上「中文」课?哈哈哈,自然轻松过关,横扫所有公开试。
  
向唐涤生学中文,除了提高欣赏水平,不知不觉间,还感染了他的价值观。许多人赞他的曲词「绮丽」,却忽略了其外柔内刚,蕴藏如风雷之「壮烈」。
  
对比下,金庸是「外刚内柔」:从《书剑》、《笑傲》,到《鹿鼎记》,虽然武打精彩,高手如云,到最后面对时局,统统无可奈何引退去。
  
唐涤生的笔下,俱是才子佳人,弱质纤纤,手无搏鸡之力。但反而在绝境中,坚持抗暴,宁死不屈。像《帝女花》的《上表》、《香夭》,《紫钗记》的《花前遇侠》、《论理争夫》。
  
即使斗你不过,人死了,做鬼也要讨回公道:《再世红梅记》之《脱阱救裴》、《登坛鬼辩》等等,不妥协,不退让。竟是惊人的壮烈。这种隐藏于痴男怨女,雅曲艳词中的情怀,精神不死,遂成为「戏宝」,超越其他寻常剧作。
  
比起来,其他一代红伶,虽各有首本名曲,论戏,却没有唐涤生的风骨。学好中文,遂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