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專欄
2023-03-15 15:21:03

【康子专栏】第三类型接触

终结「灵异体质」。应以第三类型,在人类社会,为数最多。
  
第一类型:可见可闻可接触,极罕有。第二类型:感觉(Feel),亦不多见。
  
第三类型接触,泛指「转述」、「引用」、「二次创作」,以及「艺术加工」等。
  
最高段数,首推中国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未必有灵异体质,亦未必有亲身体验。
  
全是听回来的故事。但是好文笔,写得精炼传神,而且感情丰富。于是超越时空,触动历代后世人,是很难得的成就。
  
甚至西方文学,亦难望项背。主要原因,是他们受宗教影响。在十九世纪之前,普遍认为灵体等于魔鬼,没有「人」与「情」的成分。
  
及至英国文豪狄更斯,最具社会良心,以及人文主义。他与当代多位名人,包括柯南道尔、叶慈等,创立剑桥大学的「灵魂学会」,倡导「灵魂是人死后的残留」,至今仍活跃运作。
  
可惜他们写的鬼故事,远不及《聊斋》般丰富,以及动人心弦。但是在挣脱宗教桎梏方面,是向前迈进一大步。
  
西方的二次创作,最多改编自《科学怪人》。这是探索「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可伸展至宗教/哲学层面。
  
《怪医》很可怕,却是探讨人性的阴暗面。《吸血僵尸》来自东欧的古老传说,但近一百年来,愈改编愈精采,甚至造就惊栗喜剧《天师捉妖》(1967年),与经典港产片《僵尸先生》(1985年)。
  
其他艺术加工,创新潮流是《驱魔人》(1973年)。导演全无灵异体质,只是将真实的新闻事件,加盐加醋,成功将「驱魔」变成大众娱乐,影响遍及全世界。甚至连宗教界也支持。因为既然有「魔」,必然有「神」,等于驱使现代人,更踊跃投向宗教。
  
像即将上映的《The Pope’s Exorcist》(《教宗的驱魔人》),由罗素高尔饰演梵蒂冈的首席驱魔神父基比奥艾摩夫(1925年至2016年)。完全得到教会协力,正是第三类型的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