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3-05-31 14:34:43

糖尿病成因|常吃1种蔬菜易致糖尿病 11种饮食习惯增风险 少吃淀粉也出事

吃蔬菜反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美国一项研究指,有11种错误饮食习惯会增加患上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其中包括1种蔬菜。有医生引述研究指,若平日进食合适的全谷类,减少摄取精制淀粉质,但却吃太少淀粉的话,患此病风险同样上升。

184个国家患者数据证实 11种饮食习惯易致糖尿
该项研究由美国塔夫斯大学进行,现已刊登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研究人员从全球膳食数据库中,收集184个国家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并分析其饮食习惯与患糖尿病的关联性,整合出11种容易引发糖尿病的错误饮食习惯。

糖尿病成因 11种错误饮食习惯 薯仔不能吃太多
该项研究列举11种错误的饮食习惯,以下习惯会增加患上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

容易引发糖尿病的11种错误饮食习惯
吃太少全谷类
吃太多精制淀粉
吃太多加工肉类
吃太多红肉
吃太少乳酪
喝太多含糖饮品
吃太多薯仔
吃太少水果
吃太少坚果种子类食物
吃太少非淀粉质蔬菜
喝太多果汁

减糖尿病风险 选择合适淀粉 医生推介番薯
肾脏科医生王介立在其Facebook专页引述研究指,对人体有益的全谷类不能吃太少,不过精制淀粉就应尽量避免:

全谷类对人体有益,宜适量进食,食物例子如下:

十谷米
黑米
三十三谷米
全麦制品
番薯
藜麦
粟米
精制淀粉有机会增加患糖尿风险,应尽量避免,食物例子如下:

白米
白面包

肾脏科医生王介立在其Facebook专页引述研究指,「吃太少全谷类」是指对人体有益的全谷类,例如十谷米、黑米、三十三谷米、全麦制品、番薯、藜麦、粟米等。而白米、面包等精制淀粉,就应尽量避免。

王立介医生又强调,错误饮食习惯中亦包括「吃太少水果」,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他表示,曾有不少人误以为吃水果会导致糖尿病,但是次研究正好证明水果的价值,「吃太少水果」比「吃太少蔬菜」更易患上糖尿病。

内容获「王介立医师」授权转载

延伸阅读:糖尿病初期8大症状
根据香港医管局资料,目前本港约有70万名糖尿病者,即占总人口的1成,每10名港人便有1名患者,数目明显正急剧上升。当中年龄小于35岁的人,有2%已患上糖尿病。而年龄大于65岁的人当中,更有超过20%的人患上糖尿病。

根据香港医管局资料,部份糖尿病者在患病初期或会出现以下8大征状:

医管局指,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失调的慢性疾病。当身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人体无法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血糖便会上升。血糖过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长远而言,更会引起多个身体系统及器官破坏,包括:心血管、视网膜、神经、肾脏等。

糖尿病初期症状
部份糖尿病者在患病初期或会出现以下征状:

经常口渴
小便频密
感到饥饿
体重下降
容易疲倦
视力模糊
伤口不易愈合
皮肤痕痒,女性或会出现阴部发痒的情况
医管局指,亦有部份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上述征状,因此建议定期检查身体,避免延误医治。

糖尿病5大高危人士
香港医管局指,有5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糖尿病高风险人士
医管局指,若属以下人士,则有较高机会患上糖尿病:

直系亲属患有糖尿病人士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人士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诞下过重婴儿(体重4公斤或以上)的女士
体重肥胖人士(其体重指标BMI超过23)
中年(45岁或以上)人士

如何预防糖尿病?
医管局又指,肥胖是一个引致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预防肥胖有助减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当局建议以下方法预防:

糖尿病预防方法
医管局指,肥胖是一个引致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预防肥胖,减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预防方法:

保持理想体重,体重过胖者,宜定下减重目标(5-10%现时体重)
亚洲人的理想体重指标(Body Mass Index, BMI)为18.5-22.9
体重指标 = 体重(公斤) ÷ 身高(米)÷ 身高(米)
均衡饮食,以「三低一高」- 即低脂肪、低糖、低盐及高纤维素饮食原则为目标
保持活跃,定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建议每星期最少五天进行30分钟或以上运动)
由于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每年适当的身体检查可助及早侦测疾病。

延伸阅读:糖尿病患者外表8大特征
家医科医生李思贤在Facebook专页发文指,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一般较高,而高胰岛素患者的外表会出现8大特征:

T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