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省擬撤銷校董制度 家長憂社區聲音遭噤 學者警告民主監察恐被削弱
【星島綜合報道】安省政府早前宣布接管全省四個教育局,引起家長與教育界強烈關注。有批評指,省府此舉或為取消民選校董鋪路,削弱家長與社區對教育決策的參與權,令學校治理更趨集中,家長憂慮「發聲無門」。
多倫多家長Jennifer Volk育有兩名高中子女。她坦言,孩子的學業成績令她放心,但對教育體系的改變卻憂心不已。她說,校董不僅處理個別家長問題,更深諳社區需要,能代表居民爭取資源,「每個社區的需要都不同,沒有校董,就沒有人懂得為我們出聲。」
她舉例指,其居住的地區沒有公眾泳池,孩子只能在學校泳池學習游泳。多倫多教育局(TDSB)今年春季曾計劃關閉部分泳池以平衡預算,惟在校董斡旋下得以保留。Volk表示,「若無校董,這些家庭福利早就消失。」
今年六月,省府以連年赤字為由,委任監管人接管TDSB、多倫多天主教教育局、渥太華-卡爾頓教育局及Dufferin-Peel天主教教育局。省府調查未發現嚴重財務管理問題,但各局均有累積虧損,依《教育法》省府可因此介入。
包括早前已被監管的Thames Valley教育局在內,目前全省共有五個教育局被省府接管,校董職權悉數暫停。
教育廳長Calandra表示,監管人將負責平衡預算並確保「長遠可持續性」,至於是否恢復民選校董,將於年底前公布。他稱:「我要聽遍全省意見,看看現行架構是否真能有效監督教育局。」
多個省份過去數年已廢除或嘗試撤銷民選校董。新斯科舍省於2018年取消英語教育局校董;曼省2021年因家長反對而擱置廢局計劃;紐芬蘭及拉布拉多於2013年改由委任校董;愛德華王子島則於2012年撤銷、2022年在民意壓力下恢復。
批評者警告,若安省效法,民主參與將被削弱,家長難以反映訴求,社區聲音或遭忽視。加拿大校董協會主席Alan Campbell指出,家長可能尚未意識到失去校董的影響,「當家教會重新開會、學年推進,他們才會明白沒有校董代表意味着什麼。」
渥太華大學教育政策學者Maharaj指,撤銷校董將令體制「更集中化」,但同時令學校「更難回應社區」。他指出,家長會及社區團體意見將被邊緣化,「因為再沒有地方代表去傳遞意見」。
紐芬蘭紀念大學教育學者Galway亦稱,校董作為民選代表,是連結社區與教育制度的重要橋樑,「理想的教育局應由民主選出的校董組成,體現社區價值。」
新斯科舍省前校董Hansen回憶2018年被撤職後的情況,形容家長「愈來愈難反映學校問題」,如今雖晉身省議會,仍認為制度失衡。
安省校董在1998年前可經地稅籌資,如今九成以上經費由省府撥款,其餘依靠校舍租金、聯邦撥款及國際學生學費。安省公立教育局協會估算,今年人均撥款較2018至2019學年經通脹調整後低404元;72個教育局中有25個預計今年將出現赤字。
TDSB主席Shan指出,赤字問題屬全省性結構困境,非管理不善所致,「這不是多倫多的故事,而是整個安省的問題。」
省府今年在核心教育上投資303億元,較上年度的286億有所增加。Calandra稱,將研究現行撥款公式是否令部分被監管教育局處於不利。
他同時考慮撤銷「暫停關校」禁令,以便教育局可整合入學人數下降的校舍。調查顯示,Dufferin-Peel教育局過去七年學生減少12%,造成逾1.7萬個閒置學位;渥太華-卡爾頓教育局因維護閒置校舍而損失逾2,000萬元。
TDSB校董MacLean在被接管前曾接受訪問,當時他估算,若能合併校舍,每所學校平均可每年節省近60萬元營運成本。前省長韋恩(Kathleen Wynne)則指,2017年推出關校禁令「本非永久措施」,批評省府「政治上假裝學校永遠不需關閉」。
觀察人士憂慮,撤銷校董不僅割斷社區與教育決策的聯繫,更可能令家長對教育事務失去參與渠道。
Volk直言:「若真被取消,我懷疑校董制度恐怕一去不復返。」
(圖:加通社)T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