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專欄
2025-09-17 09:57:24

【评论】查理·柯克之死 是对言论自由的扼杀

【吉米言法】美国右翼青年组织创办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2025年9月10日在犹他谷大学(Utah Valley University)演讲时被射杀,震惊了世界。

柯克是在举行公开演讲活动的过程中,被一位名为泰勒(Tyler Robinson)的22岁青年从校园附近的建筑物开枪1射中颈部,虽送医救治,但不治身亡,终年31岁,留下一双牙牙学语的幼儿。

某种程度上说,查理柯克的遇难,是当今美国教育产业的失败。如果没有了自由的表达,没有了兼容的态度,那还谈什么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谈什么对真理的追求?

查理柯克不代表真理,但他是学生们在探究真理过程中那个可以唇枪舌战辩论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对柯克的处决是对言论自由的谋杀。

这让人想起古希腊雅典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追求真理和智慧而闻名,常在市场与公众讨论,质疑人们对道德、正义与知识的认知,这使得一些雅典公民感到不满。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腐化青年」与「不敬神明」,被起诉于雅典法院。最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并依照当时的雅典法律服毒参汁(Hemlock)自尽,结束了他的一生。

至少约2500年前的那次悲剧还有审判,而非是未经审判流程的私刑处决。

笔者不是将柯克比作苏格拉底,事实上,不少人还觉得「柯克水平一般,和剑桥的学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但是他一个高中毕业生怎么就成了大学生们在讨论公共议题时候那个硕果仅存、可以百无禁忌辩论的对手了呢? 为什么学生不在课堂上跟他们的教授讨论这些话题呢?

如今学校(特别是大学)对于话题讨论的限制在不断增加,不少主题被视为「敏感」就被刻意避免或禁止,以致许多观点无法被充分的表达以及讨论。在这种自我审查(self-censorship)的氛围下,学生或教职人员因为害怕被批评、被举报、甚至职业上的负面影响,不敢发表可能被视作具有争议性的意见,从而破坏了课堂上进行公开对话的环境,并且错过了积极思辨的机会。

长此以往,包容性变成了教条主义,多元性被一致性所取代。我们可以回避问题,但是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大学生想要主动表达不同想法以及参与公共讨论的需求和热情并没有消失。

柯克在校园所举办的公共辩论活动,可以说恰恰是这些年,在教育者以及教育机构消极不作为的环境下,发现并填补了这一被压抑了的「空白」。

诚然柯克是一名公众人物,但他不是政府官员;他的Turning Point USA是一个在伊利诺州创立,但总部位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一个非营利保守派青年组织,旨在透过校园活动,向美国年轻人推广该组织的保守理念。

柯克有号召力,但是他不代表公权力。我们可以认可或者不认同柯克的观点,他同枪手之间也并无个人恩怨,之所以对他下毒手就是因为柯克的理念和校园实践没有得到以枪手为代表的一批人的认同。

如果仅仅是观点不同,就可能遭遇不测,那么这种暴力的惨案也就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

而根据美国刑法18项2331条5款,假如作案人寻求: 1. 恐吓或胁迫民众,2. 使用恐吓或胁迫来影响政府的政策,或者 3. 使用大规模杀伤、暗杀,或者绑架来影响政府行为的话,这种暴力行为就符合「国内恐怖主义行为」的定义。

尽管杀害柯克的行为可能涉嫌恐怖主义行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柯克的观点进行批评和反驳。

我们谴责用暴力和恐怖扼杀自由的言论,我们也同时需要警惕美国特朗普政府将柯克神话,利用政治手段将所有对柯克观点的批评都看作是对柯克被害的庆祝。这种对柯克遇害事件武器化的做法,其实同样是对言论自由的亵渎,对弥合撕裂的美国社会于事无补,只能雪上加霜。

撰文:吉米言 (卑诗公益法律服务社团 Access Pro Bono Society of BC 法律义诊服务总管及资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