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78】依稀往梦似曾见 心内波澜现
【专栏/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78】回中国和同学聚会,必唱K。唱K,必唱粤语歌曲。
在上世纪末度过青春年华的一代大陆人,没有人没有听过粤语歌曲。就算不会唱,也会哼几句。而粤语发音标准的同学,必然成为偶像。所以我们班一个男生再次唱起那首熟悉的歌曲,我瞬间有回到青春的感觉。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
九十年代初的某一年,我到同学家去玩。他的吉他摆在床头。他打开抽屉,满满一抽屉都是歌碟。其中大部分,都是粤语碟。张国荣,谭咏麟,李克勤,陈百强,张学友,刘德华,陈慧娴,梅艳芳。他参加歌唱比赛,拿了奖,唱的是粤语歌。
也是那一年,我到乡下走亲戚。和表姐走在稻花飘香的田野里,我听到附近的人家用大喇叭播放《潇洒走一回》。就是那几年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都放到熟烂的歌。没想到我在那么偏僻的乡下一样能听到。
《潇洒走一回》不是粤语歌,但是来自香港。我们记忆中那么多刻骨铭心的歌曲都来自香港。
又过了几年,我打开电视机,立即被电视机里播放的电影强烈吸引。电影的夸张表现手法和貌似荒诞实则直击内心的对白和情节都让我欲罢不能。看完我才知道,我看的是《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我立即成为周星驰铁粉。
再过了几年,我在大屏幕上看到郑秀文。电影里,她的丈夫刚刚去世。她看上去好像什么事也没有,走在大街上,边走边从手上的袋子里掰烧肉上的猪皮来吃。那个情节永久性地刻在我脑海里。那部电影叫做《我左眼见到鬼》。
至于重庆大厦,我因为看了《重庆森林》,曾经特意去找到那栋大楼。我站在大厦拥挤狭窄的门厅里沉默半晌,算是对个人内心成长史的怀念,更是对一座至性至情,人间烟火,绝不掩饰,毫不做作的城市的致敬。
如果要列举,我可以拉出一个几百页的清单。但是我只是心到手到,随机撷取了几个片段。就这么几个片段,已经让我心潮澎拜。内地的七零后八零后,谁敢说自己没有受到过香港文化的浸润?
所以「文化沙漠」这个说法,香港人用来自嘲是可以的。非香港人如果信以为真,那就太可笑。仅仅只是一座城市,却在那个自由自在的年代里,开出无穷无尽五颜六色的花朵。从音乐到电影,从报纸到小说,从文艺到市井,从前卫到「低俗」,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多夸张就多夸张,想多小众就多小众。仅仅只是一个城市,却真正是华人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百花齐放的大花园。我还没有说到人,那么多英俊的,帅气的,潇洒的,真实的,美丽的,独特的,性感的,娇柔的歌星影星们。在那座城市无拘无束的空气里,那么多美好得令人毕生难忘的面孔,都挂著自信和自豪的笑容。
而被诟病的「商业化」,正是人们的思想和创意自在生长的基石。而被挑刺的「不够高雅」,恰恰说明香港文化表现的是最底层最真实的人性。
若非和香港一样大地开满繁花,而只有建在空中的楼阁,那注定只会是海市蜃楼。
但我听着同学深情演唱,心中感到的,却是无尽的悲凉。
不久前,蔡澜去世。网络上掀起一片悼念浪潮。蔡澜本人,作为一个「浪子」,「食客」,和「玩家」,当然有他独到之处,值得人们追忆。他的一生作为,也恰恰体现了香港这座城市的自由度之高和包容度之广。但他的去世激起这么大的浪花,却更多的是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最后一人。他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那是多么伟大的时代,就算逝去,留下的痕迹也永远不可能被磨灭。
而如果有吃饱了饭的自信的人们,以为香港被超越,以为香港在没落,以为轮流转的风水已经转到了自家,以为自己终于也能骄傲地文化输出了,那我只能笑笑,不说话。能说什么呢?什么也不能说。
不如唱歌。我不会唱粤语歌,但是有一首粤语歌是没有人不会的。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撰文:语冰
图片:资料图片
—————————————
作者简介,湖南人,厂矿子弟,移加二十余年。两个孩子的母亲。重构写作者。
———————————————–
T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