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長仁-專欄
2025-11-10 13:46:17

【星島評論】卡尼展開新理財實驗 小杜時期正式畫上句號

【世道仁心】在總理卡尼(Mark Carney)的首份聯邦預算案中,有兩個名字雖未明言,但卻如幽影穿梭於字裡行間:一是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另一則是剛卸任的前總理杜魯多。

面對關稅博弈與地緣政治的挑戰,特朗普的身影在預算案中若隱若現,不難理解。但小杜卻是以被否定的方式出現,預算案中幾個重點環節,彷彿都是衝著他過去九年的政策軌跡。

遏止公務員膨脹趨勢

在預算案中,節流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聯邦公務員團隊。

根據政府統計,自小杜政府2015年上台以來,聯邦公務員人數急速膨脹,增約11萬人至2024年的36.8萬人,增幅逾43%。這支日益龐大的公務體系,成為政府財政負擔的一大來源。

卡尼的預算案明確提出,三年內削減4萬個職位,並裁撤1,000個高級行政職位,將人數壓回至33萬人,預計每年可節省130億元。預算案亦預告將修訂《聯邦公共部門勞資關係法》,要求仲裁員在集體談判中考量政府財政狀況,以釋放更多資源,「投入於推動加拿大經濟成長之用」。

不再輕視國防投資

另一個例子,是國防開支的轉向。
預算案中,國防成為第三大開支項目。提到大幅增加軍費,讓人聯想到特朗普對北約盟國大力施壓,要求把軍費提升至GDP的5%。但從另一角度看,國防本就是國家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小杜政府在這方面投入卻長期偏低。

小杜政府最後一次國防策略更新《Our North, Strong and Free》,五年內僅編列79億元。多年來軍費佔GDP比例低於1.4%,遠低於北約2%的基準。

對比之下,新預算案承諾,未來五年內將投入179 億元以擴充軍事能力,並額外撥出66億元推動「國防工業策略」,涵蓋潛艇、北極監控與軍備現代化等項目。卡尼此舉,既是補課,也是重新定位。

移民政策轉趨謹慎

最具象徵意義的轉向,是卡尼政府破天荒地將移民限額納入預算案。

小杜時期,移民政策大開大合。永久居民目標從2015年的約26萬人攀升至2025年的39.5萬人;臨時居民(包括國際學生與外勞)更在2025年突破67萬人,對住房、醫療與基礎設施造成沉重壓力。

新預算案明確提出,三年內將臨時居民人數從67萬削減至37萬,永居則凍結在38萬人以下,並推出3.3萬名臨時工轉為永久居民的過渡方案。此舉不僅是政策調整,更是對過去大開門戶式移民策略的糾偏。

 兩大發展指標強差人意

卡尼的動機,大概不是為了打臉小杜,但若要扭轉國家經濟狀況,特別在當前嚴峻環境下,小杜的政策遺產確實難以為繼。

過去十年,本國在勞動生產力(Labor Productivity)和非住宅商業投資(Real Non-residential Business Investment)這兩項衡量經濟競爭力與成長潛力的關鍵指標上,持續落後於多數G7成員。

本國工人每小時產出比G7平均水準低約15%至20%;企業在新工廠、設備與科技上的投資明顯不足,自2014年以來下降了近20%。工人努力作業,但工具與制度未能升級,結果就是產值停滯、競爭力下滑,國家經濟增長緩慢。

新手法唔代表一定得

當然,新理念、新手法,唔代表一定得。

卡尼把資本投資和營運開支分開,前者可舉債,後者則要逐步達致收支平衡。如此財政框架雖具企業化思維,但並非首創。

2013年,亞省政府的預算案曾運用類似手法,把支出劃分為營運、資本、儲蓄三個類別。反對者抨擊,此擧令財政數字難以理解,政府卻易於包裝赤字。當時的亞省審計長亦指該預算手法過於複雜,掩蓋了真實財政狀況,未能符合公共部門會計的基本標準。

如今,國會預算官(PBO)就卡尼的理財手法作出初步評估後,也指「財政部對『資本投資』的定義與分類,超出目前《加拿大公共帳目》中對資本支出的處理範疇」,範疇過於寬泛,甚至超出國際慣例,可能高估政府對非住宅資本形成的貢獻。

亞省當年的實驗,做了兩年就撤銷。

現時聯邦政府的理財實驗,成效如何仍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儘管執政黨未變,小杜時期的經濟理念與政策方向,已正式畫上句號。

文:廖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