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签长约避免迟吓又罢工! 加航劳资纠纷的启示
【世道仁心】前后约3天时间,从展开罢工,到工会宣布违反政府复工令,到9小时马拉松式谈判,加航劳资双方终于上周二(19日)凌晨达成临时协议,一场影响广泛的罢工宣告结束,但过程中,数以万计民众受牵连。
合约谈判,往往是工潮的引爆点。如果所有影响民生的行业,每次都签长约,一签10年,不就减少劳资争拗的频率?
好像是个不错的主意啊…… 对吗?
工业行动也是一场公关角力
每当劳资谈判陷入僵局,推向工业行动的边缘,劳资双方除了在合约内容上角力,另一大焦点是争取公众认同。
从公关策略而言,代表逾万加航空服员的加拿大公共雇员工会(CUPE),今次以争取有偿「地面工作」(ground pay)作为主打,口号是Unpaid Work Is A True Crime(意谓强迫无偿劳动是罪行),成功为工潮定调,连旅程遭严重耽误的乘客也替空服员「白做」感到不值,令资方感受到作出让步的沉重压力。
加航对员工的待遇,当然不是特别理想;但被指控强迫员工白做,又有点言过其实。
地面工作不支薪等于白做?
工会口中的无偿劳动,是指空服员的「地面工作」,即空服员在登机、下机,以及航班延误期间,在地期间的工作。这些服务,不获支薪。
那不就是骂对了吗?要人家白做!
问题是,地面工作不算入时薪工作范围,可说是北美航空业界的行规。Air Transat航空公司去年二月达成的集体合约中,同样由CUPE代表劳方,也未能成功争取有偿地面工作。这也是今次工会坚拒仲裁员介入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是行规,仲裁往往有利资方。
10年合约埋下积怨伏线
在加航空服员上一次合约谈判,即2015年签订的合约中,也没有提及把地面工作纳入时薪工作的条款。
2015?不就是10年前吗?
对,2015年,加航劳资双方签订标志性长达10年的合约,表面上「一劳永逸」,却也埋下了劳资双方深刻矛盾的伏线。
一直以来,有无偿地面工作此行规,是因为航空公司的利润并不巨大,在给予较可观工资的前提下,地面服务就不给予额外薪酬。
对资方而言,这可以略为减低成本。对劳方而言,最重要的是最终有多少钱落袋,既然时薪偏高,包埋一点无偿服务,也不是大问题。
问题是,十年流流长,社会和工作环境变化可以很大。2015年签约后,过几年就爆发新冠疫情。
疫情引致工作环境变化
自疫情爆发以来,航班延误情况日益严重,空服员的无偿工作时间也因而大幅增加。
再加上在守时方面,加航又特别不争气。航空数据公司Cirium年初发表的报告显示,墨西哥航空的准时率高达87%,排行第一。加航和本国另一大型航空公司西捷航空(WestJet)都敬陪末座,仅71%。
有工会人员声称,空服员平均每月有35小时无偿工作。从航班延误的数据来看,白做时间激增之说并非生安白造。
无偿地面工作时间是多了,但不是说,以较高的时薪作为补偿吗?
通胀幅度远超预期
2001年,加航空服员入职薪酬是时薪27.84元。但到2004年,因为加航陷入财困,须进行破产重整。在不肯让步就关门大吉的威胁下,CUPE同意减薪,空服员入行时薪,从2003年约 27.51元降至2004年的21.76元。此后的薪酬谈判,都以此为基准。
到2024年,入职时薪为30.90元。这就是工会所声称,自2000年代初至现在,「25年来仅加薪约3元」的由来。
新冠疫情另一个长远副作用,就是通胀大幅飙升。2015年签约时,每年薪酬增幅2%,好像还可以,至少追得上通胀,但还是那一句:十年流流长,社会环境变化可以很大。
合约内容更重要
签了长约,资方当然䟴䟴脚;劳方就唯有忍受无偿时间增加以及生活成本压力,几年来累积下来的不满情绪,当然也更为激烈。
如此看来,签长约,不一定令劳资关系更健康。
据了解,现时的临时协议中,空服员地面工作将获至少60分钟薪资,标准为其时薪50%,且每年增加5%。这不失是一个符合现时工作环境的良好转变。或许更能促使加航为了减低成本,认真检讨,改善航班准时率。
文:廖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