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長仁-專欄
2025-02-04 08:01:27

【評論】加美開打關稅戰 保護利益鬥而不破

【世道仁心】美國特朗普政府終於上周六(2月1日)宣布,向從加拿大入口貨品一律徵收25%關稅,能源產品關稅則為10%。加拿大同日即反應,宣布向1,550億元美國商品徵25%關稅。卑詩和安省也祭出反制措施,包括將美國酒下架。

關稅戰開打,兩國人民皆受累。央行早前估計,若果出現兩國互徵25%關稅的局面,加國今年GDP將減2.5%,明年降1.5%。

跟著的發展趨勢有兩大重要因素:美國消費者能否忍得住陣痛,以後加國如何善用地緣政治優勢。而無論走向如何,加國都必須準備好,面對一個轉變中的國際貿易環境。

特朗普製造大國夢

特朗普發出關稅威脅之初,理由是加國未有在邊境盡力堵截非法入境者和毒品流入美國。然而,在加方提出採取多項措施改善邊境安全後,特朗普依然徵收不合理關稅。

特朗普的確是利用關稅威脅,迫使加國馬上加強邊境安全,但這明顯不是他最終的目標。

他在就職演說和其後的世界經濟論壇中都強調,要把美國重新打造成製造業大國。特朗普的說法是:「我對全球所有企業的訊息非常簡單:來美國生產你的產品,我們將提供全球最低稅率之一。但如果你選擇不在美國生產,這是你的權利,那麼很簡單,你將需要支付關稅。」

順勢適應轉變的貿易環境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新自由主義當道,特別在經濟範疇,大力推動全球化,大家都認定「自由貿易」必然是促進社會經濟最好的選擇。

然而,正如任何經濟學派和政策主張一樣,新自由主義旗下的經濟全球化也有其限制。例如在美國,在各種大型經濟數據所展示欣欣向榮的現象背後,一些草根階層因為整個行業被外判到世界不同角落而失業,一些傳統工商業社區一蹶不振,社會怨氣日增。特朗普正是抓住全球化的痛處,獲得大批選民支持。

了解這大背景和特朗普的製造業強國夢,就明白除了應對當前的關稅挑戰,長遠而言,在過去一段時間大行其道的全球化思維也正在轉變,加拿大必須藉此危機,同時開拓轉型的機會。

且看美民能否頂得順

大幅增加關稅,除了加國民眾擔心,美國消費者也受累。一件產品賣往美國,入口商硬食25%關稅,要維持利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即是由美國民眾承擔。所以特朗普大幅增加關稅,首當其衝的,其實是美國的入口商和消費者。

由於加美兩國的生產線非常緊密,有部份行業(例如汽車製造業),一件貨品的製造過程,來回經過加美邊境數次,廠商被迫向兩國政府重複交25%關稅,到貨品在美國市場出售,價格肯定會上升。

就算企業為避免關稅,決定到美國設廠生產,過程也需時。特朗普突然普遍性地加關稅,在就業未見增加,生活和營運成本卻節節上升的情況下,要看美國商戶和民眾能否頂得住強烈的陣痛。如果通脹上升,社會情緒出現反彈,特朗普可能會被迫就關稅作出調整。

長遠善用地緣優勢

在特朗普首個任期,簽署了他當時非常滿意的《加美墨協議》;然而,加墨兩國跟美國的貿易額有增無減。

美墨商品貿易逆差從2019年的1,060億美元擴大至2023年逾1,610億美元。與加拿大的逆差從2019年的310億美元攀升至2023年的720億美元。其中一大原因,是美國鐵了心要減低對中國貨的依賴,在必須要商品和供應鏈取代中國的現實下,加墨有地緣之利,把中國從美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擠了下來。

對特朗普2.0而言,最大的貿易對手仍是中國。雖説要改變全球化格局,始終難以做到所有產品國內生產,必須有穩陣的供應鏈和貿易伙伴。我國在地理和體制都有優勢。

文:廖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