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仁心】保守黨領博勵治上周接受《多倫多太陽報》一評論員專訪時,再次揚言「很快」(very quick)會削掉對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的資助。在過去好一段時間,保守派陣營都對CBC很感冒,認為CBC偏幫左翼。
但同時需要了解的問題是:完全削掉對CBC的資助,將對加拿大社會帶來什麼損失?
認為CBC偏向左翼陣營,並非新觀點,例如早在2002年COMPAS民調公司的報告顯示,自稱左翼人士觀看CBC新聞的傾向,約為自稱中間派的兩倍;支持新民主黨選民觀看CBC的傾向,較支持保守黨陣營的超過兩倍。博勵治去年4月,也曾貼指CBC是「杜魯多的政治宣傳,不是新聞」。
政府不可干涉新聞編採
政府撥款資助公共廣播,並非加國獨有,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2022/23年度收入,65%(57.3億英鎊)來自政府資助,其餘來自廣告及其他收益。CBC是公營機構,但非政府全資,其2022/23年度收入,近七成(13億加元)來自政府資助。
在自由民主社會,傳媒機構獲政府資助,並不等於政府可干涉新聞編採。我國《廣播法》(Broadcasting Act)列明:「廣播事業單位及創作者享有的表達自由以及新聞、創作和製作節目的獨立性。」
政府資助公共廣播是一個很大的課題,篇幅所限,不妨回顧歷史,了解一下為何政府當初會成立CBC。
抗衡美國文化影響
1928年12月,屬自由黨的總理麥肯齊·金(Mackenzie King)指示成立艾爾德委員會(Aird Commission),就聯邦廣播政策提交報告。
委員會於1929年建議成立全國廣播網絡,以抗衡美國無線電廣播的影響力。
1932年,時任保守黨總理班奈特(R.B Bennett )表示:「我們將向美國表明,加拿大不是其附屬」,並指「如果運用得當,廣播可以成為一項極具效力的國家建設工具」。班奈特遂成立加拿大廣播委員會(CRBC),即CBC的前身。
1936年,在下議院所有政黨的支持下,正式成立CBC。
促進國家意識及身份認同
從CBC的成立可了解到,從消極的角度看,是要抗衡美國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從積極方面看,是要鞏固加拿大的文化發展。所以《廣播法》規定,CBC必須「提供多樣化的節目內容,旨在傳遞資訊、啟迪並娛樂大眾」,節目「以加拿大內容為主,並具有鮮明的加拿大特色」;「向全國及各地觀眾展示加拿大及其各地區的特色,同時滿足這些地區的特殊需求」;「促進共同的國家意識和身份認同」。
民眾傾向支持繼續運作
由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傳媒、科技及民主中心(Centre for Media, Technology and Democracy)於10月23日所公布的全國民調顯示,如能處理令人垢病之處,78%受訪者希望CBC能繼續,但至於主要問題是什麼,則未有公識,例如是否太woke太左?27%同意,31%不同意;報道偏頗?31%同意,30%不同意。
對於如何處理CBC的預算,57% 表示增加或維持資助。即使在保守黨支持者中,更傾向於增加或維持資助的,也有47%。
至於在社交媒體興起的數碼時代,像 CBC這種大型公共服務媒體機構是否仍然重要,79% 受訪者認為跟以前一樣重要或更重要。
別用簡單標籤為判斷基礎
在日漸分化對立的氛圍中,只抓住部分新聞節目,以「傾左」、「傾右」標籤作判斷,並非檢討CBC最明智的方法。認為反正有其他渠道獲得資訊, CBC並沒有特殊價值,也忽略了其文化功能。
了解過CBC成立的宗旨和功能,我們要問的是:CBC整體是否仍然發揮鞏固本地文化和促進身份認同的功能?在目前嚴峻的經營環境下,完全削掉資助,CBC能否繼續發揮應有功能?如果CBC不能再繼續,是否有本地媒體能承接製作具有加拿大特色、照顧到各地區需要的節目,還是再無抗衡美國文化影響力的媒體網絡?如果認為CBC財政管理不善,當局能否制定具約束力的規範?全面削資,是不是對加拿大社會最有利的做法?
文: 獨立時事評論員 廖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