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長仁-專欄
2024-10-17 11:34:37

【评论】加中「破冰」?保持安全距离最稳阵

【世道人心】在我国副外长访北京之际,突传出中国驻加大使丛培武离任的消息,有分析视之为䆁出重启高层互动的讯号;亦有人质疑,在正进行外国干预本国选举聆讯期间,是否加中「破冰」的适当时机。

其实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即使有高层互动,两国「政冷经热」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进一步的经贸往来也必定会在「中国+1」的原则下,小心翼翼地进行。

不堪往事悄然下架

在我国派出外交部高阶官员访华期间,中方在没有任何传统卸任活动下,把丛培武悄悄换掉,被解读为䆁出善意,也有一些道理。

毕竟自丛培武2019年接任驻加国大使,加中关系一直陷入冰点。当然,我们也必须公平地指出,两国交恶,「责任不在丛培武」。然而,在此关节眼上,为丛培武大搞卸任活动,忆述过去数年经历,尽是一些「风波」。如果在临别演说中,一不留神又出现「训话模式」,甚至漏口讲了什么「责任不在中方」等口头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炒作,坏了两国友好的势头,那就太不值得了。倒不如把不堪回首的往事悄悄下架,免得触景伤情,节外生枝。

但话说回来,这些举动,就等于两国关系「破冰」了吗?

经贸关系没陷冰点

首先,加中经贸关系在过去数年并没跌入冰点。

例如看我国的出口数字,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COMTRADE数据库显示,2019年我国出口到中国的总额跌至175亿美元;但到2021年,新冠疫情影响逐渐消退,总额升至224亿美元,这个水平持续至2023年,较疫情前2018年的214亿美元还要高。

所以当讲到加中关系「破冰」,主要是外交政治,多于经贸往来。

当然,两国外交关系,对经贸发展会带来影响,但主要是局部性,整体并没冷却。

两国体制不兼容 

第二,「破冰」是非常笼统的说法。国际关系在火热与冰点之间,还有很多走趱位。

即使在外交层面探温,试图加点热,我国的态度肯定比以前审慎得多。

海外干预本地民主体制的阴影,加上供应链咽喉被掐,以及随时被「经济惩罚」的痛苦回忆,政商界在涉及高科技的领域,都会严加防范,商家投资也不会全部放在一个篮子,而是仿效现时不少西方国家采取的「中国+1」去风险化模式。以前把5个厂房全押在中国的,现在也不会全部撤离,而是保留两个在中国,另外3个迁往印度、越南,或墨西哥。

这不是两个关系友好与否的问题,

而是经验告诉我们,加中是两个难以完全兼容的体制,再加上目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最稳阵的对华交往方式,就是保持安全距离,可以谈的,就谈;伤身的,避之则吉。

文:独立时事评论员  廖长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