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透露個人資料仍被轉走40萬 騙徒何以如此神通廣大?
【星島綜合報道】溫哥華一名退休人士在三天內被人從銀行帳戶中偷走了40萬元積蓄,暫獲銀行賠回5萬元。她表示,騙徒本來就掌握了她的個人資料,她沒有提供任何其他資料或密碼,但仍被盜去巨款,使她感到莫名所以,不知所措。
她說:「我以為把錢存在銀行裏便很安全,但看來並非如此。」
據CityNews報道,這名不便透露姓名的女受害者表示,事件起於有天她看到一個似乎是來自銀行反欺詐部門的電話,對方詢問她最近是否進行過交易。「第二天,他們又打電話來,並說發現我的支票戶口裡還有其他的欺詐性消費。」
她心想這事太奇怪了,於是親身到銀行查詢。「我說我的帳戶肯定有問題,但銀行職員卻說沒有。」
這是一宗網絡釣魚詐騙案件。不法分子利用科技來篡改顯示出來的電話號碼,冒認一些會獲得受害者信任的人,以此騙取其敏感資訊。很多時,騙徒會放長線釣大魚,經過長時間接觸後才收網。
這名受害者在幾天前看到新聞報道,卑詩省有一宗手法類似的騙案,一位道明銀行(TD Bank)的女客戶被騙走了8.3萬元,於是她也挺身而出公開自己的經歷。
這位被騙去40萬元的女士表示,自己過去從來沒有做過這麼大額的轉帳。銀行方面應該發現有可疑才是,這使她感到光火。
道明銀行在聲明中表示,由於保障客戶私隱,他們無法就個別案例置評,但確認正在調查此事,並補充說,銀行絕不會在電話中向客戶索取發送到其手機或電郵信箱的「一次性安全碼」。
然而,讓受害者不解的是,她從沒向騙徒提供任何他們原先不知道的資訊。「他們原本已知道我的姓名、住址、電話號碼、出生日期;他們甚麼都知道。事實上,我沒有給他們任何訊息。」
網路安全專家約瑟芙(Theresia Joseph)表示:「暗網上已經有很多個人訊息流傳,一旦你帳戶失守,相關訊息就會被收集到另一個數據庫中,黑客或不法分子就能利用這些訊息獲取更多訊息,然後他們會把這些訊息拼湊起來,以作欺詐不幸的你。」
受害者表示,在事發後一個月內,道明銀行向她退還了5萬元,她希望銀行能夠賠她其餘的失款,但她尚未獲得任何保證。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單在2024年,加拿大人被詐騙的損失合共超過6.38億元。
在2022至2023年,騙案數目上升了12%。網絡安全專家表示,近年人工智能普及化,助長詐騙手法變得更為防不勝防。
圖:CityNews
V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