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戒口/挨饿!糖尿病人改变用餐1习惯 降饭后血糖效果如服药
不少糖尿病人日常生活中食量不多、却总是控制不好血糖。其实糖尿病不只与「食多少」有关,最新一项美国研究指出「食饭顺序」才是不少人常忽略的关键,将食饭顺序前后调整,饭后血糖水平大幅下降,胰岛素分泌量也大幅减少,功效媲美降血糖药物。
糖尿病人改变用餐1习惯 降饭后血糖效果如服药
遗传优生科医生张家铭在个人Facebook专页分享,不少糖尿病人以为血糖高,一定与吃太多、食太甜有关,但其实食饭顺序也很关键。万一吃饭顺序出错,血糖容易出现大波幅。
他举例指,当糖尿病人先吃高升糖指数(GI)食物,如白饭、果汁、面包,血糖会快速上升,胰岛素也会大量分泌。然后没多久又感到肚饿,胰岛素越来越不听使唤,长远而言,血糖会飙高,脂肪堆积在肚子,可能引起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如何改变用餐习惯降血糖?
如何顺序用餐稳血糖?
张医生引用2015年刊于《Diabetes Care》的一项纽约威尔康乃尔医学院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安排参加者(第2型糖尿病患者)先吃蔬菜与蛋白质,最后才吃碳水化合物,数据显示:
•餐后30分钟血糖下降 28.6%
•餐后60分钟下降 36.7%
•两小时内整体血糖曲线面积(iAUC)竟下降高达 73%
实验数据反映,只要将食饭的顺序调转,饭后血糖明显下降(2小时内整体血糖曲线面积下降达73%),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近一半。这种吃法的效果,在临床实验中媲美一线降糖药物,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张医生指,先吃蔬菜与蛋白质,再吃淀粉,能让血糖慢慢升,不会突然暴升或忽高忽低;身体的胰岛素敏感度变好,少一点胰岛素已能把血糖稳定,胰岛素的分泌变温和,还能减少情绪波动与暴食欲望。除了血糖、胰岛素分泌改善,这种饮食顺序的变化,也会带来情绪和生活习惯改变:
•饭后不再饭气攻心、昏昏欲睡
•血糖不会忽高忽低、导致暴食
•情绪比较稳定,不容易焦躁
•不用挨饿、吃药,日常就能轻易做到
「先蔬菜/蛋白质、后淀粉」为甚么可降血糖?
张医生指,这食饭顺序能帮助降血糖的背后原理有4个:
1. 蔬菜纤维筑起保护墙、减慢糖分吸收
先吃含有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西兰花、番薯叶等,可溶性纤维会在肠道中形成一层凝胶状的保护层——类似「糖分防火墙」;后续进食的淀粉如白饭、面,会被慢慢消化、吸收。血糖上升变得更缓慢、平稳,胰岛素不需要一次大量释放。
2. 蛋白质减慢消化速度、增加饱足感
蛋白质如鸡胸肉、豆腐、蛋,会刺激胃泌素与肠泌素分泌,帮助:
– 延缓胃排空,让食物在胃里停留久一点,减少糖分一下子涌进小肠;
– 促进饱足感,吃起来更有满足感,不容易吃过量。
这步骤让整个消化过程慢下来,像在帮消化系统「刹车」,减少出现餐后血糖大起大落的情况。
3. 后吃淀粉,血糖缓慢升
进食第一口如果是饭或面,血糖会迅速升高,胰岛素增加分泌去「灭火」,久而久之,身体会变得对胰岛素「麻痺」,形成胰岛素阻抗;如果晚一点进食淀粉、进食量少一点,血糖反应会温和许多,不会大起大落。
4. 胰岛素负荷减轻、胰脏压力降
研究发现,「先蔬菜/蛋白质、后淀粉」的食饭顺序不但降血糖,连胰岛素的总分泌量都明显减少,代表身体不需要大量胰岛素就能处理血糖,可改善胰岛素阻抗、延缓糖尿病发生。
吃饭前先喝水 为何有助稳血糖?
张医生指,不少专家都有提及过「先喝水再吃」是控糖有效技巧之一,到底要先饮水、还是先吃蛋白质/菜呢?他把研究和临床经验整合成较生活化的「食饭顺序」如下:
「水 → 菜 / 蛋白质 → 饭 → 水果」
•先喝水,有助预热胃部,提升饱足感,帮助消化。
•吃蔬菜:膳食纤维形成一道保护层,延缓糖分吸收。
•吃蛋白质:减缓胃排空、刺激饱足激素,有利血糖稳定。
•主食(淀粉)放最后:让血糖上升更平稳,避免胰岛素暴增。
•水果放最后:避免果糖和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
蛋白质和蔬菜到底要先吃哪个,张医生解释两者对血糖的帮助都大于直接先吃淀粉,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绝对「对错」,只要守好以下3个原则即可:
•饭(淀粉)放最后
•先食有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
•整体慢一点进食
因此,不论是「水 →菜 →肉 →饭」,还是「水→肉→菜 →饭」,只要大方向正确,就不需要过度拘泥。他指:「让蔬菜/蛋白质先进场,替血糖铺好路,让淀粉慢慢进场」可以比药物更温柔、更持久地帮身体稳定血糖。
T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