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專欄
2025-10-07 08:46:58

【陈鹉专栏】中文,在加拿大的「鸡肋」人生

【漂流教室】说实在的,在加拿大,中文仿佛成了最廉价的语言。教中文的时薪,可能还停留在《老友记》热播的年代,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这不是语言的问题,是地位的问题——中文在这里的地位,低到连尘埃都要说:「你别挤我!」

别说和数学、化学这些理科比了,单是和法语、西班牙语这些「洋气语言」相比,中文就像是被遗忘在角落的老旧字典,封面还掉了皮。

办公室里,法语老师忙得像旋转木马,一边在 Zoom 上教私课,一边在 Google Classroom 里和学生打字打到手抽筋。她的声音在办公室里此起彼落,仿佛在开一场法语电台直播。其他老师只能默默地戴上耳机,假装自己在咖啡厅里工作。

西班牙语老师也不遑多让,抱怨说:「我现在是两天到校,三天在家教网课,一周工作超过四十小时,连猫都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在家养牠还是牠在家养我。」

而教中文的老师呢?只有羡慕的份。琳是一位全职中文老师,原本开心地准备了两门课,结果因为报名人数太少,课程被取消了。学生们气呼呼地说:「钱都交了,怎么说取消就取消?」琳只能苦笑:「我现在每天都在和学生培养感情,像在谈恋爱一样,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他们下学期还愿意选修中文课。否则课太少,我可能就要被炒鱿鱼了。」

她一脸诚恳地说:「你多和学生聊聊,让他们选修下学期的中文课吧。」我心里却忍不住翻白眼:「关我屁事啊!我又不是招生部的。」

还有莉,她曾在中国教英文,怀抱着「文化交流使者」的梦想来到加拿大读博士,还嫁了个白人。她以为自己会在这里如鱼得水,结果却像鱼干一样被晾在一旁。她在某间 college 做兼职讲师,每学期的课时少得像速食面的调味包——有味道,但不够饱。最近政府收紧移民政策,课程一个接一个被砍,她无奈地说:「我不想去餐馆或超市打工,只能拼命节省,连 Costco 的试吃都成了我午餐的一部分。」

她甚至开始打听去香港任教的机会,因为那里的大学薪水丰厚,至少能让她不用靠试吃维生。

这真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拼命想冲进来,里面的人却拼命想冲出去。加拿大像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它有着自由与安全的光环,却也有着无声的冷漠与制度的冰冷。

语言,不只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中文,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却在这里被视为「可有可无」。我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教育体系里,谁来为文化的多样性买单?谁来为语言的尊严发声?

也许,中文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时薪,而在于它能否唤醒一代移民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但在现实面前,理想往往显得苍白。我们还能坚持多久?又该如何坚持?

作者:陈鹉,中文讲师一枚,教过香港几所大学,漂洋过海来到温哥华,继续用中文传道、授业、解惑(偶尔也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