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民專欄】馬路上的歧視
【港人移加 624 / 佚民專欄】在加拿大有了接近三年的駕駛經驗,總算漸漸明白以前在香港的一些馬路的事,一方面有點慶幸自己在香港沒有駕駛經驗,沒有在那麼擠迫的環境下染上一些壞習慣;另一方面又有點質疑自己行駛在相對寛闊的加拿大馬路上,會變相缺乏嚴厲的磨練,將來在比較擁擠的城市駕車時,不習慣之餘甚至會成為眾矢之的。
在社交媒體經常看見網民上載行車紀錄器的影片,大部分是想一洩心頭之憤,公審其他道路使用者。當然這類影片是很好用以借鑒的教材,讓大家在馬路上不要掉以輕心,但久而久之,也令我開始對某些品牌的車輛產生了一些刻板印象。以往在香港常常聽聞「Teslun」之類的標籤,現在在路上行走,每每遇到Tesla品牌的車子時,心裡總會有點忐忑;看到BMW時,又會下意識認為那輛車會在不使用轉向燈的情況下忽然轉線。
但在加拿大的馬路上,我才發現更危險的是北美比較常見的pickup truck車款,每次倒後鏡出現這類車時,總是看到它緊緊地貼着我的車尾,十分進取。雖然我未曾嘗試過駕駛那種車,但也可以想像到操控這類車時會比較困難,比起其他私家車而言,視野會較多限制。偏偏在路上遇到的pickup truck司機,大多數都顯得目中無人、橫行霸道,很常成為網絡上群起而攻的目標。
既然無法改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行為,就唯有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其在某些車輛出現時才多加提防,倒不如隨時都打醒十二分精神,pickup truck也好,電動車也好,單車也好,一律當成潛在風險,那就沒有歧視了。無論你是享受駕車的人,抑或只是想盡快到達目的地,說到尾,還不是要遵守相同的生存法則?
文:佚民
作者:佚民,救生艇 B艙乘客,艇泊安大略湖濱,武俠小說痴漢,閒來愛一人遊公園,絕少參加多人遊戲;上岸後,空氣清新心情平和,兩年重了4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