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鹉专栏】你信的是神,还是那个开讲座的老板?
【漂流教室】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披着神圣的外衣,行着世俗的算计。最近的新闻再次撕开了宗教的遮羞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多部门联合调查,涉嫌挪用资金、违反戒律,甚至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而方力申的妻子叶萱,则揭露自己曾遭摄理教主性侵,事后还饱受滋扰与孤立。这些事件让人不禁怀疑:那些自称代表上帝、佛祖、真理的使者,真的能救你吗?
宗教本应是人心的避风港,是在混乱与痛苦中寻找意义的灯塔。但当信仰变成权力的工具,当讲坛成为利益的舞台,那些原本为了寻求慰藉而靠近的人,反而可能成为被利用的对象。
晓兰(化名)是一位从香港来到温哥华的中学历史老师。两年前,她带着满腔孤勇,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语言不通、文化隔阂、缺乏人脉,让她在这里的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家附近有一间以广东话为主的华人教会。初来乍到的她,渴望归属与连结,于是走了进去。
起初,一切看似美好。人们热情、牧师亲切,还邀请她担任义务性中文老师。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第二个家,直到她发现,这个「家」似乎更在意她的奉献,而非她的感受。探访成了例行公事,无论她是否方便;祷告成了打探隐私的借口,秘密在不知不觉中被传遍整个教会。
「其实有个老太太对我很好,已经帮我做了几次推荐人了。」晓兰说这句话时,眼神里有一丝感激,也有一丝无奈。在这里,连最基础的工作都需要推荐人,对一个没有背景的新移民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她继续去教会,只为了能见到那位老太太,和她说几句话。
牧师的讲道枯燥乏味,连身为老师的晓兰都听不下去。「也许是我慧根太差吧,不能怪别人。」她自嘲地说。但她也参加过一些教会举办的活动:装修师傅的讲座、会计师的财务分享、教车师傅的招生宣传。她起初不以为意,毕竟「帮助他人」是教会的宗旨。
直到有一天,她想为朋友的慈善机构做一场反欺凌的讲座,还附上精心制作的中英文简报与宣传单张。她以为这样的主题正是信仰应该关心的社会议题,却被教会以「与基督信仰无关」为由婉拒。
「社会公义和信仰无关?那装修、财务、学车又与信仰有何关联?」她困惑地问。那些人可以在教会里宣传自己的生意,靠信徒赚钱,甚至成为教会的金主;而她,只是想推广一场公益讲座,却被拒之门外。
我试着安慰她:「教会也要生存啊,租金、水电、人工,哪样不要钱?他们靠有能力捐款的人维持运作,自然也要为这些人提供平台。你没钱没势,人家怎会理你?」
她点点头,然后说:「我有时会在网上看到招聘牧师的广告,还列出薪水和福利待遇,当时觉得很震惊。现在想来,这也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
是啊,当信仰变成利益的交换,当讲坛不再传递真理,而是成为人脉与资源的集散地,那些寻求慰藉的人,最终只会更加孤单。
但我仍愿相信,信仰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打着信仰旗号,却行着私利之事的人。真正的信仰,不该是控制与审判,而是理解与陪伴;不该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在人间烟火中,与你并肩走过低谷的那双手。
晓兰的故事,也许只是千万个新移民中的一个缩影。但她的疑问,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那些自称能救你的人,真的能救你吗?还是,我们终究只能靠自己,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寻找一条不被背叛的路。
文:陈鹉
作者:陈鹉,中文讲师一枚,教过香港几所大学,漂洋过海来到温哥华,继续用中文传道、授业、解惑(偶尔也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