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專欄
2025-08-13 08:59:26

【陳鵡專欄】加拿大的工與活:白人打球,華人打工

【漂流教室】來到加拿大,很多人說這裡是天堂——空氣清新,風景如畫,最令人稱道的是那傳說中的「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西人下班後不是去打球、健身、跑步,就是直奔酒吧享受「Happy Hour」,彷彿人生就是一場永不落幕的週末。

但對新移民而言,這種「平衡」就像北極光——美麗,卻遙不可及。

大多數移民不是來度假的,而是來「打拼」的。語言不通、學歷不認、稅收高企,讓人不得不從事最低工資的體力活。一份全職工作連房租都不夠付,於是大家開始「多線作戰」:早上咖啡店,中午餐館,晚上清潔工,週末再加一份臨時工。YouTube上有位來自中國的男士說他每週工作60到70小時,奔波在不同的工作場所,像極了現代版的「行走的打工人」。

更令人感到奇妙的是,那些已在加拿大扎根數十年的華人,早已買房,甚至擁有多棟房產出租,但仍在做著辛苦的藍領工作。朋友在養老院工作,他說有位年近六十的同事,每天搬重物、洗碗、倒垃圾,工作節奏快得像在參加「職場版極限挑戰」。但她卻笑得燦爛,還說自己和老公兩個人住在6000呎、帶花園的大房子裡,幾個空房間也不願出租——嫌麻煩,因為「種菜比較重要」。

是的,種菜。這些華人同事每天交流種植心得,甚麼番茄、黃瓜、四季豆,彷彿生活的意義就在於「今天種了甚麼,明天吃甚麼」。朋友感嘆:「同樣一份辛苦的藍領工,人家做得那麼開心,還有閒情逸致種菜,我卻每天精疲力盡,腰痠背痛,沮喪挫敗,還內耗不止:為甚麼要放棄穩定優渥的生活來這裡過苦日子?」

這種文化差異令人深思。西人講究「活在當下」,今天有酒今朝醉,月底口袋空空也不慌;華人則講究「未雨綢繆」,工作、存錢、買房,永遠在為明天做準備。安全感不是來自生活的品質,而是銀行帳戶的數字。

但也許,這就是「加拿大式的華人生活平衡」:白人打球,華人打工;白人Happy Hour,華人Happy Hard;白人種草,華人種菜。

這種生活雖然辛苦,但也有一種樸實的美——在汗水中種出希望,在勞動中找到歸屬。或許,真正的平衡,不是工作與生活的比例,而是心裡是否踏實,是否能在異鄉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作者:陳鵡,中文講師一枚,教過香港幾所大學,漂洋過海來到溫哥華,繼續用中文傳道、授業、解惑(偶爾也解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