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專欄
2025-06-05 10:32:09

【叶珮泓专栏】地铁的艺术空间

【港人移加 539 / 叶珮泓专栏 】港铁、康文署合作,于2025年3月起于港铁上环、金钟、会展和湾仔四个车站,展示艺术家徐冰为「徐冰在香港:英文方块字书法」创作的新书法作品。引起巿民议论纷纷,有些人表示看不懂欠美感,尤其看到徐冰在佳士得作品拍卖成交纪录,他的方块字墨宝动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港元不等,更令不少人惊呼「艺术既嘢我识条铁」。纵然有人视艺术拍卖为炒作「而已」,但如楼巿股巿一样,辜勿论最终价格如何,这些拍卖成交纪录是活生生的证明有人以真金白银买入认可其「身价」,认可其艺术价值。因此,另一派别往往以此作论据,抨击大众欠缺艺术修养,不了解其作品的深度。

以我个人拙见,这次企划已获得空前成功,引起大家关注,更作出许多深入讨论艺术这回事,尤其艺术往往不需要统一的意见,放在平日的话,普通人可能会读过徐冰的事蹟,但又怎会有机会、有空间和这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讨论艺术呢?更何况,在我看来,其实双方的意见都是正确,只是讨论的框架不同——前者以传统书法美学、艺术美学去讨论美感,是比较直觉性的意见;后者意见反映「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对开创性的包容和作品背后哲学思想的追求。当然,在公共空间艺术或公共资源的使用是否应贴合大众审美,即「想大家觉得靓,获更多人认可并享受」、或是「推广艺术、引导大众走进艺术世界」,则视乎企划目的,而有所取舍,相关讨论又是后话。

在多伦多,坦白说连TTC日常运作资源都欠奉的情况下,作为乘客的需求只是希望座椅不要被无家者的行装弄污或有水渍而已,始终没有人希望一坐下便是一屁股水。在我来多伦多那年,更诧异于站内和车厢竟然只有寥寥可数广告,令我不禁慨叹自己的思考逻辑太商业化。但缺少广告,不代表多了些空间装饰,反而近这一年来,月台上多了些电子广告板,多了些电影海报,才觉得站内缤纷起来。

可是多伦多TTC却做到了港铁多年来想做,但一直未能成事(或不愿成事)的事——在站内设艺术表演空间。虽然有些明摆着播音乐,再拿着乐器做做样子,但也有不少表演颇有看头,路过时总使人心情愉悦起来,可算是赏心悦目。除了较常见的结他外,单簧管、低音大提琴,甚至中式笛子,都有见过,大多选曲都不错,符合普罗大众的音乐取向。虽然不像香港花了巨资引用蜚声国际的艺术作品,却是一个贴地、融入生活的艺术体验,也给普通人分享自己作品的机会。

说到底,公共艺术空间似乎真讲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文:叶珮泓

 

作者:叶珮泓,90后人类带着4岁猫女移民多伦多,学了主子望街发呆的习性,通勤路上透过车窗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