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專欄
2024-12-27 07:55:02

【纯一专栏】加拿大的人口多元 — 门诺派篇

【港人移加433/纯一专栏】上礼拜我和男朋友road trip到Elora和Kitchener,途经St. Jacobs,所以顺道到农夫市集一趟。但因为我们三点后才到,所以到达时店主们都在收拾东西。这本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但我留意到,店家们大多的打扮都与我们不同:女人们(包括女童)穿着素色的长洋装及围裙,戴着绑带帽子(bonnet);男人们则是穿着吊带裤,戴着黑色的宽帽。因为看过
tlc uk的真人show《Return To Amish》,所以我一看就知道店家们是类似Amish(阿米什人)的人。以往接触阿米什人的资讯,都是从影片中看到的,大多是美国的阿米什人。这次在St. Jacobs遇到(上次去的时候没有留意),觉得神奇又兴奋。

但我看到他们有开货车,而阿米什人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坚持不用现代科技,所以我就想他们是否别的分支。

既然农夫市集关了,我们便转场到了旁边的小outlet和古董市场逛。停车后,我们从停车场走进室内时,听到忽远忽近的哒哒马蹄声,于是转头过来,看到外面马路有两辆马车正在行驶。马车内坐着两个穿着传统服装的阿米什男人,马车由两只健壮的棕色马匹拉着。

根据安省旅游网,St. Jacobs 和 Elmira 是邻近Woolwich镇,住着加拿大最多的门诺派(Mennonite),而他们的祖先可追溯至1806年移民至此的德语及荷兰语宾夕法尼亚门诺派人。

阿米什人和门诺派同源于再洗派运动(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个重要基督教分支。再洗礼派强调只有成年信徒才能接受洗礼,因为他们相信洗礼应该是个人有意识的信仰选择,而不是婴儿期的仪式),由于其激进的信仰和拒绝服从当时政府,他们常遭到迫害,不少信徒被处决或流亡。

因为宗教纪律更严格,阿米什人以及哈特派便从门诺派分裂出来,并在生活方式上保持极端保守,拒绝现代科技,过著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而门诺派则比较多样化,部分群体接近阿米什人的保守,但大多门诺派接受现代技术,与外界有更多互动。难怪我看到的农家,都会开货车运货,而不是全用马车。

我想不到,安省都有门诺派人。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截然不同,像活在别的世界,但在某些空间裂缝又会交集,例如农夫市集。他们最早在1786年移居加拿大,多数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主要是为了寻找宗教自由和农业土地。当时英属加拿大(现在的安省)提供宗教宽容政策,吸引了许多门诺派移民。

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可以追溯到17世纪。我们现在看到的蓝眼金发caucasian亦不是加拿大人,他们的祖先是殖民时期从欧洲大陆搬过来的。真正的加拿大人是原住民。不论是移民与否,大家都有份不断地建设这个国家,建立加拿大独特的面貌。

经济不景或政治动荡时,移民总是首当其冲变为待罪羔羊,除了因为没有选票,移民通常是身份上的「外来者」,容易成为主流社会的焦点。某些政治团体可能会利用这些情绪来煽动恐惧/仇恨,以获取支持,尤其是很多移民还没有选民资格,唔恰你恰边个。这样就将移民描绘成社会问题的根源,移民成为代罪羔羊。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尤其是在社会不稳定的时期,例如19世纪美国歧视爱尔兰移民、二战期间的日本裔加拿大人被囚禁(即使他们身份是加拿大人)、纳粹德国种族清洗犹太人等。现在全球很多国家都在排外,令我想起了以上事例。

为什么社会问题的根源一定是移民/有色人种呢?与其争论谁是真正加拿大人,争论谁是问题根源,不如我们倒过来想想,导致社会问题的其他原因(例如大集团垄断、土地供应短缺、经济不平等与教育差距等),继而建议有用的政策或从个人层面舒缓现况,而不是无理地责怪某些人,一竹篙打一船人。

 

文:纯一

图:卫报

作者:纯一,二十出头,大学毕业前后栖身多伦多,日常离不开瑜伽旅游时尚咖啡电影美食纹身,偶尔研究社会议题文化现象。不求发达,但求家人和猫咪们(波猪尘猪)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