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2025-10-06 13:03:27

【中秋节】港式杂货店屹立万锦广场19年 每逢中秋挂满香港入口灯笼 店主:好多人专程买畀孙仔女

一盏灯笼一份传承】临近中秋佳节,万锦广场总会添上一份浓厚的节日气氛。走进这里,视线很难不被角落一间挂满红红橙橙灯笼的港式杂货店吸引。这些灯笼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现年65岁的「环球礼品」老板Tony Lee,正是这些灯笼的守护者。从香港带到加拿大的传统工艺灯笼,承载着他的童年回忆,也寄托着他对下一代的期盼。

「环球礼品」老板Tony Lee。

 

玻璃纸灯笼 连系隔代的文化传承

记者一眼相中杨桃、兔仔形状的传统玻璃纸灯笼。Tony解释,这些灯笼最受祖父母辈欢迎,许多人专程来买给孙儿女,希望透过节日玩具,把中秋节的习俗与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Tony分享自己每年中秋节都会带几个灯笼回家,让孙女在节日期间把玩。灯笼在小孩手中闪亮摇晃,不仅是玩具,亦是一种文化启蒙。他希望孙女能在耳濡目染下知道甚么是中秋,理解中华文化背后的意义。

一谈起孙女,Tony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他说,九岁的孙女活泼可爱,经常嚷着长大后要参选「香港小姐」,惹得家中大人哭笑不得,Tony 总要回一句:「先学好广东话啦!」

对于中秋这个节日,孙女却仍有点混淆,经常记错节日的食物,以为中秋节是吃糭子,而不是月饼。Tony分享这些家庭趣事时,眼神中尽是宠溺,他深信透过玩灯笼、吃月饼,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中秋节的意义,也不会与中华文化脱节。

异乡过中秋 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Tony育有一子一女,过往每年中秋节,他们都会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在后院挂灯笼。但今年却少了一位成员——Tony的儿子因为工作原因数个月前搬到美国,今年中秋节未能回家团聚。

「仔大仔世界。」Tony语气平淡地说,虽然今年无法与儿子共度中秋佳节,但现在科技发达,透过视像与儿子见个面亦已心安。

对于Tony来说,中秋并不是唯一团聚的时刻,因为他早已养成习惯,每个月都会「找借口」与家人吃一顿饭,「有家庭成员生日,又有机会一齐食饭。」他笑言,中秋亦只是象征式让各个家庭成员找个机会见面。

随时代转型 见证商场十九年变迁

Tony 回忆自己1990年从香港移民来到加拿大闯荡,到埗头六、七年在温哥华的餐厅打工,后来才搬到多伦多生活。2006年在现址安定下来,至今驻足将近二十年。

作为「老移民」,他见证着万锦广场的变迁,店舖对面曾是金舖、眼镜店、旅行社,眨眼间又变成现在的美甲店。时代巨轮不停转动,他亦随之调整生意方向。

「这个世界怎样变,你就需要跟住变。」Tony表示,当初店舖开业时是专门售卖当时红极一时的Sanrio公仔;随着潮流过去、盗版流入市场,店舖便转卖汽车用品,卖汽车香薰、电子零件;后来网购盛行,就再转为卖节庆用品,做到今时今日。他的语气略带洒脱,在变化不断的环境中,他选择随遇而安,不与时代对抗。

Tony自2006年在万锦广场开店,见证商场19年变迁。

从未忘根 坚持香港进口 

在与老板闲谈期间,不时有顾客上前询问灯笼价钱,有人细看一会便嫌价钱贵转身离开。Tony解释,这些灯笼皆由香港进口,部份款式形状固定,无法折叠收纳,每个纸箱仅能放置六至七个,加上运输成本,其实所赚有限。

一位熟客钟太细心挑选了将近十分钟,Tony根据多年经验给予建议,表示女孩子多喜欢「闪令令」的花球灯笼;男孩子则偏爱「精灵活泼」的金鱼灯笼,在远处亦清晰可见,必定能吸引小朋友。钟太笑言,孙女今年七岁,每年中秋节都会到Tony的店内购买灯笼,陪伴成长至今。

对移民社群而言,节庆礼品或许比价值更重要——因为它们是能够被触摸、被燃亮、能够带来一瞬间情绪回流的物件。Tony笑言:「我再做多三五七年都退休。」经过多年摸爬滚打,他早已明白生意不可能一成不变。店舖的装修随潮流转换,货品随市场变化而更替,但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他却始终如一。或许,「灯笼」对Tony的意义早不止是货品,更是为了让下一代在玩灯笼的欢乐中,记得那些故乡的符号与故事。

熟客钟太每年中秋节都会到「环球礼品」买灯笼给孙女。

Tony店内的灯笼皆由香港进口。

烛光不熄 文化永存 

当灯笼的烛光微微亮起,那是文化的火种,若没有人守护,就容易熄灭。中秋节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意义。对于Tony,这既不是纯粹的生意,也不是一个必然要大肆庆祝的节日。它更像是一种象征——时刻提醒人在异乡的我们,在四散漂泊的世界里,仍有一个理由聚首一堂。

看着那串熟悉的灯笼,或许在灯火微光之下,你会发现在流动与变迁之中,仍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细心守护。

记者:郭颖琳

摄影:胡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