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治文美術館黃瑞儀個展精彩揭幕 《本性不安》呈現港移民融入加國故事
- 黃瑞儀(右一)與身穿《黃色服裝》作品的模特兒於表演後合影。星島記者黃憶欣攝
【星島記者黃憶欣報道】由列治文美術館(RAG)策劃的一項重量級回顧展《本性不安:黃瑞儀,1990年代至今》(Restless by Nature: Mary Sui Yee Wong, 1990s to the present)於周六(12日)盛大開幕,呈現香港出生但在溫哥華長大的藝術家黃瑞儀在雕塑、攝影、錄像和服裝等多媒材精彩創作。逾百人參加了開幕式,在原住民和華人合唱團演唱聲中,體會多元文化之美,同時感受黃瑞儀的創作內涵。
策展人Zoë Chan表示,本展覽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匯集了黃瑞儀多件代表作,讓觀眾深入了解她的創作歷程。其中部分作品曾在另類場所或臨時平台展出,有些僅展出過一次,有些屬於表演性質,有些未曾被充分記錄,因此將她的核心作品匯集到同一個空間令人興奮。
- 右起黃瑞儀、策展人Zoë Chan在開幕式上致辭。
列治文市長馬保定(Malcolm Brodie,下圖)在現場提到列治文美術館近期策劃公共藝術,為市民帶來賞心悅目的場所精神,尤其在新的天車站透過裝置藝術,其中就有黃瑞儀的作品《寶藏 II》。該件作品位於蘭士敦站,由列治文美術館、市政府公共藝術和攝影節團隊共同合作呈現。
黃瑞儀小時候於1960年代隨家人從香港移民來加,自幼成長於壟罩著「人頭稅」與《排華法案》等聯邦政府歧視政策的環境中。由於親身經歷反亞裔種族歧視,這些主題貫穿於黃瑞儀的藝術創作中。此外,黃瑞儀的作品還涉及更為個人的層面,呈現複雜的家庭關係所帶來的挑戰,例如作為知名粵劇音樂家黃桃雅的女兒,她的藝術志向卻未曾獲得父親的支持等內心的糾結。
- 溫哥華華人合唱團與開幕式上獻唱。
黃瑞儀對物質性和場地特定性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涉及個人記憶、家族遺產、文化歷史和東方主義等主題,展出的許多作品都是針對美術館的空間和環境進行更新或呈現。代表作自1990年代初在藝術界嶄露頭角起,《籠創客》(The Cage Maker)這件裝置(下圖)探討了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時當地居民因被迫移居或移遷所造成的心理殘留和内在創傷。
黃瑞儀最新2025年作品《金山》(Gold Mountain),為15分鐘的現場表演錄像,內容砸碎一座寶塔的模型,然後用金箔覆蓋由此產生的土堆。這件作品回應了新冠疫情席捲了原本生機勃勃的北美華人社區的暴戾反亞裔情緒,探討了由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驅動的系統性種族主義在視覺上的傳播與影響。通過一場具時間性的表演及隨附的影像,本作品重新審視了亞裔社群成員所經歷的危機與創傷。
《培養土地》(Cultivating the Land)這件1991年裝置作品(上圖),伴隨著黃瑞儀切身的移民故事,她自述這「讓人回想起1969年我們搬進溫哥華東部的一個非華人社區時,我的父母如何反抗鄰居的排擠。如今,幾十年過去,這些鄰居會將花園裡的蔬菜送到我們家,而我的母親則與他們分享她的草藥知識。」
展覽中亮點包括黃瑞儀最新的《黃色服裝》(Yellow Apparel)系列攝影作品,模特兒包括當地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Emiko Marita、Henry Tsang和Paul Wong,作品名稱是對曾經流行的品牌American Apparel和「黃禍」一詞的戲稱,後者指的是種族主義恐懼亞洲權力和影響力的擴張將對西方文明構成威脅。
開幕式現場即邀得10名模特兒以走秀方式展示《黃色服裝》,觀眾除了可以近身觀賞之外,還能觸摸這些服裝的質感,引發觀眾的質問:「如果我們都是平等的,沒有人嫉妒,每個人都穿黃衣服?」
- 黃瑞儀探討1900年代移民工人心理的作品《希望的人》,模擬了過去澡堂内的場景,借鑒中國人的「面子」觀念,即在面對壓迫時保持尊嚴,同時避免尷尬或羞辱,以保存「面子」。
錯過黃瑞儀個展開幕式者,列治文美術館還有系列活動:
- 黃瑞儀的現場表演以及Zoë Chan的策展之旅:4月15日(周二)晚上7時至8時在列治文文化中心表演廳舉行。
- 藝術家沙龍:5月28日(周三)中午12時至下午1時(線上),跟著現居滿地可的黃瑞儀展開一趟藝術之旅
- 國語導覽:5月3日(周六)下午2時至3時,列治文美術館提供國語導覽讓華裔觀眾更了解展覽內容,位置有限需至網站預約。
(圖:星島記者黃憶欣攝)
V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