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秘史︱清末食西餐要平民近5个月人工 上海一间开业百年迄立至今
晚清国力衰退,曾经的优越感和自信也随之降低,「夷人」升级成「洋人」,连带西式生活也摇身一变成为文明开化的象征。1843年上海开埠后,为了照顾中外职员的饮食,西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853年,上海第一间西餐馆「老德记西餐馆」开业。而1897年创立的「德大西菜社」,如今过了128年仍在营业,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西餐厅。
相关新闻:奇闻秘史︱「上海滩大富豪」仙乐舞宫奢豪独霸远东 激罕中央冷气威过百乐门
1911年的《申报》刊文,形容时下「日日吃大菜」与「夫婿穿洋装通洋文,随夫游学欧洲其次日本」、「身穿外国绸,不用中国货」、「卧房用外国器具」并列为新女性的标志。
在繁华商区有卡尔登、孟海登、麦赛尔、客利、南洋、中央、派利、远东、太平洋、美生、来兴等西餐馆各领风骚,规模达到三四十家。「多士」、「沙司」(蕃茄酱)、「色拉」(沙律)、「咖啡」、「香槟」等词也逐渐定型,流播民间。上海人称吃西餐为「吃大菜」,这成为了有钱人家的时尚消费。
相关新闻:奇闻秘史︱民国上海舞女收入大公开 校花明星争相「下海」
当时外国人所开设的西餐厅一顿饭高达7元,工厂女工月薪不过1.5元,菜谱又多用外文,再赶时髦也是客源寥寥。一些中国人开办在地化的西餐馆则显得物美价廉,每客1元就有四五道菜,「牛扒、烧鸡、火腿蛋,应有尽有」。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德大」是一块金字招牌,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坐在里面,而平常百姓则只能望而兴叹。时至今日,德大由高级餐馆变平民餐馆;人均还未过百元的德大西菜社,一份炸猪排25元,一份罗宋汤15元,是普惠西餐的代表;几乎人人都可以消费得起。
餐厅装修使用大量木材,老式吊灯、花色地砖和复古卡座保留了浓浓的民国味,仿佛回到了旧时的十里洋场。等位区还有从前餐厅的保留下来的刀叉展示,彰显著老字号的底蕴。
餐厅分为两层,一楼喝咖啡、吃蛋糕点心;二楼吃正餐。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中讲到,上海许多「老克勒」年轻时就有喝咖啡的习惯,现在年纪大了,三天两头便与好友去德大,一开门就进去,点一杯咖啡、一份报纸,谈天说地坐一个上午。